共检索到 9 条数据
-
非遗进校园的反思与建设 2020-06-01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弘扬非遗文化有利于复兴传统文化,有利于增 强民族的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有助于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应当 结合非遗文化的自身规律,学校等部门应据此规划出合理的实践路径。
-
我国非遗保护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提出的促进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手段。由于理论研究不足,我国目前非遗保护实践中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作用认识的争议不断。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对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界定与作用阐释出发,总结国内十余年的非遗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实践形式,指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当下非遗保护中所发挥的知识习得、"意识"唤醒、人才培养、深化研究以及弥补传承人群知识不足、增强文化自信和提升项目发展活力的作用;对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与影响评估,应着眼于长远,既应注重个体差异、个案与当下,也要着眼于项目存续、社区发展与未来。
-
新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河南豫剧文创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人们更加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豫剧作为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创新及实体转化是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基本途径,以实体产品为载体彰显文化价值,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选择。该文作者通过分析豫剧文创的现状,研究优秀的文创案例,了解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顺应时代的潮流,提炼文化符号,打造具有实用性的产品,开展品牌营销,同时根据产品反馈反思产品设计,进而实现产品再创造。其中,体现文化的创新性与产品的实用性是基础,提炼文化符号将其与产品相结合是难题,打好基础、解决难题,可以顺应文化的发展规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
非遗表演类项目保护与传承的“浙江经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是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浙江经验"。本文将目光投向浙江表演类非遗项目,围绕着国家政策、国家名录里的项目保护与传承现状、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展开论述,旨在为深入推进非遗表演类项目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
文化再生产视阈下阔克麦西热甫的传承与反思 2020-06-01
阔克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进入了新的传承阶段,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阔克麦西热甫这一维吾尔族民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次文化再生产的例子,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阔克麦西热甫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其本真性,并让其真正保存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保护与传承中,不但要保护其“外在的形”,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的留存。
-
河南省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践与反思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非遗摆脱生存困境、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河南省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调研分析,总结当前非遗生产性保护实践成功经验的同时又剖析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并探究相应对策,以期达到非遗保护和富民、惠民双赢的目的。
-
江苏徐州地区戏曲进校园传承实践探索与反思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将中小学音乐教育与地方非遗艺术保护相结合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在地方戏曲传承试点校开展的实践应用以及通过三年实践反思提出问题所在,进而为地方戏曲进校园传承发展提供合理建议。
-
文化再生产视阈下阔克麦西热甫的传承与反思 2020-06-01
阔克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进入了新的传承阶段,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阔克麦西热甫这一维吾尔族民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次文化再生产的例子,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阔克麦西热甫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其本真性,并让其真正保存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保护与传承中,不但要保护其“外在的形”,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的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