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艺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分析 2020-06-01
侗锦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传承过程中受到传统观念与固有模式的束缚,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发展并不突出,但侗锦艺术本身是具有较高独特性的传统文化,其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仍旧受到较多关注。本文以侗锦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通过调研分析提出促进侗锦艺术发展传承的主要措施。“一坊双师”可以是一个工作坊内的非遗大师和教学名师合作,也可以是民间技术大师和专业教师合作。
-
时尚雄安 2020-06-01
传统与时尚碰撞,设计与文化相融,一曲非遗之歌在白洋淀唱响。"大鹏负日把神翅展,迦陵仙鸟舞蹁跹。"9月17日晚,一曲经典而华美的《天女散花》京剧选段拉开了锦绣中华·时尚雄安盛典暨颁奖晚会的大幕,100余套承载着非遗传承的精美华服在雄安时尚一号秀场重磅亮相,演绎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时尚盛宴。在本场大秀中,设计师于丹和屈汀南以中国传统宫廷的花丝、粉彩技艺为灵感,采用分别于2014年和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刺绣技艺—京绣和广绣的手法去呈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桂林彩调为例 2020-06-01
起源于广西永福县的"快乐剧种"——彩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的重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广西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彩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新时代下的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和生产平台,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桂林彩调非遗可以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发展。
-
现代审美视角下无为剔墨纱灯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本文立足对剔墨纱灯的历史、文化价值、工艺特征、制作流程等进行全方位微观考察,总结无为剔墨纱灯衰落的原因的同时探讨振兴的方案。并结合高校资源,提出校企合作、邀请传承人坐堂讲学、建立纱灯实训基地等方案,从设计策略、分工协作、文化体验、实践模式等方面提出解决路径。达到挽救剔墨纱灯这一安徽非遗的保护,并拓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路。
-
“南阳烙画”地域特色资源的开发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阳烙画”作为“世界艺林一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也立足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特色文化传承,积极探索烙画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非遗”的当代传续寻找新思路,协同服务于传统手工艺行业艺术创新能力及文创竞争力,促进“南阳烙画”传统艺术的传承和高校艺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双向融合,为“南阳烙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振兴之路提供支撑。
-
浅析“东方立体油画”温州民间工艺美术瓯塑 2020-06-01
瓯塑,是浙江温州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它被誉为"东方立体油画"与"彩色浮雕",入选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需要后代传承创新。周锦云是当代国家级瓯塑工艺大师,他的作品有大型瓯塑壁画《西湖天下景》,《雁荡风景甲天下》等等。有利于对非遗文化瓯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在艺术这一领域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本文主要对瓯塑艺术的表现手法及美感,大师的瓯塑发展历程进行鉴赏分析。
-
中国昆曲:作为表演艺术性“非遗”的受众培养——兼评金红教授新著《渐行渐近:“苏州文艺三朵花”传承与发展调查研究》 2020-06-01
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已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符号。作为表演艺术性的世界级“非遗”,它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受众的培养。近十年来,“昆曲进校园”活动大力推进了昆曲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的传播,有经验也有不足。金红教授毕十年之功,对“苏州文艺三朵花”——昆曲、苏剧、评弹传承与发展进行调研,尤其对昆曲受众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跟踪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研究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APP界面设计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以湖南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APP界面设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血脉。作为拥有历史悠久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的国度,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在这互联网的时代,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是人们眼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非物质文化的未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现在网络社会信息传递的便捷,我们利用现在手机APP应用功能,设计一款“湘西非遗”的app,重点设计app的视觉形象和界面设计,结合湘西地区的特色进行标志图标界面设计,希望通过手机app的功能加强对湖南湘西“非遗”的宣传力度,并扩大受众人群,提高文化继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