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88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以宣威市“非遗”保护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基因和民族文化身份的识别标志,也是各民族抵御时间长河的侵蚀力,保持民族尊严、维系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挖掘、传承是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为例,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持、传承提出数据和分析,以期找出当地非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
-
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承德地区文化遗产源远流长,特色明显。其中承载着当地民风民情的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丰厚深邃。"互联网+"时代,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切实为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的保护研究与传承创新探寻合理方法路径,同时对承德地区的"满非遗"音乐资源有效整合,形成良好地方音乐文化业态是地方政府与学界需要不断思索的课题。笔者尝试对承德"满非遗"音乐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展开相关思索与阐释,以为承德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与利用发展新路径的探索提供些许参考。
-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五大类型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旅游项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增加,非遗相关实践活动已生成一定规模的游客需求,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索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路径的过程中,通过对国内大量案例实践的分类梳理,提出了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5种主要类型并加以分析。
-
顺德杏坛高赞村非遗项目八音锣鼓调查研究 2020-06-01
素有"民间交响乐"之称的八音锣鼓于2014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传承着独具岭南特色的音乐文化。本文以佛山市顺德区高赞八音锣鼓为研究个案,对八音锣鼓传承人梁健德老师进行采访,同时结合八音锣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传承模式进行田野调查。本文旨在探析八音锣鼓的风格特质及传承状况,为八音锣鼓这项具有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寻找新的生存姿态。
-
常州烙画艺术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研究 2020-06-01
“常州烙画”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常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穿越江南城区的典型段落,被列为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31个遗产区、27段河道之一。作者通过区域内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烙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与研究,积极探索将地方非遗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地方城市文化的软实力。
-
“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作为非遗的项目缺乏长期的规范性技艺传承,产业化的程度愈发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窘境。从历史传承来看,瑞昌采茶戏的技艺传承保护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市场化主导的当今社会来说,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规模化作为经济等价物置换,非遗的产业化不仅对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技艺的传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瑞昌采茶戏的多渠道传播途径,建立服务平台来进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需求销售,从而更好的促进瑞昌采茶戏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
聊城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新传承 2020-06-01
山东省聊城市梁闸村的运河秧歌,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我们要利用年轻人们 喜欢的方式,用最简单的方法传承最淳朴的舞蹈。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提升公众对非遗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也能实现更好的 保护效果。另一方面借助青年群体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接受非遗、关注非遗,愿意加入传承的队伍,以此实现有效新传承。本文 对运河秧歌在新时代下的发展现况进行了分析,对新的发展传承方式进行了展望。
-
新时代闽东非遗畲族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06-01
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是我国提倡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体现.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闽东非遗畲族拳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时代机遇,以至于非遗畲族拳的传承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2016年畲族拳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了解畲族拳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的发展情况,发现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以及为期十天的田野调查,深度挖掘和整理畲族传统武术传承现状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认为,非遗畲族拳的传承路径单一,畲族拳的发展应不断注入新理念、创造新条件,以新思想引领非遗畲族拳的改革发展与新实践,推动非遗畲族拳在体育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履行新担当、发挥新作为,助力实现新时代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