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5)

共检索到 35 条数据

  • 文化空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论析 ——以当代桐城歌为例* 2020-06-01

    从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视角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是一种有益尝试。基于对桐城歌的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中文化空间的张力表现在历史记忆、传承机制和资源共享方面,压力包括主客位的异化、语境的差异化和边界的模糊化,文化空间张力与压力的合力导致非遗传承乏力。非遗文化空间的张力和压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互相转化。采取多层面措施消减张力和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进而有利于消弭非遗传承困境。

  • “一带一路”背景下瑞昌采茶戏对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缩影,而作为非遗的项目缺乏长期的规范性技艺传承,产业化的程度愈发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瑞昌采茶戏就面临这样的困局窘境。从历史传承来看,瑞昌采茶戏的技艺传承保护相对完整,但是对于市场化主导的当今社会来说,其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无法规模化作为经济等价物置换,非遗的产业化不仅对其本身有着良好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于技艺的传承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增加瑞昌采茶戏的多渠道传播途径,建立服务平台来进行非遗项目的市场化需求销售,从而更好的促进瑞昌采茶戏的产业化发展新途径。

  • 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促进就业增收的独特优势,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本文在分析文化产业扶贫理论内蕴的基础上,剖析非遗扶贫作用机制中存在"外驱力"与"内生力"的关系,"静止本能"与"动态本领"的关系,"输血"与"造血"的关系,探讨了非遗扶贫实践困境,即非遗扶贫理念的非系统性、非遗扶贫制度体系不健全、非遗扶贫创新动力不足。最后以非遗扶贫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出路径优化,即转变非遗扶贫思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非遗扶贫实践;注重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非遗扶贫制度体系;注重产业关联,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 阳新采茶戏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阳新采茶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重点扶持及保护的剧种,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大众审美的流行趋势的变化,其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在调研阳新采茶戏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利用新媒体、实施文旅结合、开展传承知识普及等方面发展阳新采茶戏。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和自媒体等新兴行业兴起,面对的多元化文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许多非遗危机重重,或因内容的陈旧,或因大众的喜好,或因市场不景气,使得传承人逐渐减少,受众缺乏,社会关注低等问题。

  • 非遗徐行草编文化困境解读及传承思考 2020-06-01

    徐行草编是上海市嘉定区徐行镇当地的一项传统民间手工艺,在2008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目前徐行草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化氛围薄弱,行业衰落,令人扼腕。本文详细分析了徐行草编在当下所面临的发展阻碍,并从设计的专业角度就实际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徐行草编艺术的传承及中国非遗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思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及应对策略 2020-06-01

    本文将以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非遗)的保护为对象,梳理与分析其出路,并深入讨论非遗保护的困境与问题形成原因。结合法律、政策、时代特性设计保护理念,希望可以更好的保护我国的非遗项目。

  • 从“药都”樟树看“新经济”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困”与“解” 2021-08-26

    从“药都”樟树看“新经济”下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困”与“解”

  • 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正式引入中国的十几年,也恰好是中国城镇化建设急速推进的时期。城镇化让中国的经济水平和城乡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也给乡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镇化的关系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调研和案例分析,从文化生态环境、社会意义、文化空间、传承群体和受众、精神内涵、产品生产链六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和由此产生的保护困境,并从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汲取经验,以期为促进非遗保护与城镇化的良性发展提出积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