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97)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97)
政策法规(1)
非遗资讯(1)

共检索到 99 条数据

  • 打赢脱贫攻坚战『非遗非遗+扶贫扶贫』大有可为大有可为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近日印发通知,支持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工艺为重点,依托各类非遗项目,设立一批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1月13日央广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活态呈现的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浅析 2020-06-01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以下简称国家级传承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持有者、掌握者和践行者,具有公认的影响力和从业水平,是他们所持有或掌握的该项非遗项目得以存续的关键所在。对这一群体的保护尤其是对年迈体弱的老艺人的抢救性保护就是对该非遗项目所采取的最主要的保护措施,他们的身体、智慧、职责、爱岗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这些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生死存亡。本文从国家着手开始实施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背景、意义、目的等方面出发,浅析此项工作。

  • 舞出民俗「精气神」 2020-06-01

    沐川草龙是产生并流传于乐山市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龙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也是古代巴蜀文化的“活化石”。沐川草龙外表是草,龙身是竹子做成。先用本地产的慈竹编扎出龙身、调整好龙筋,再在龙身上依次上草。“最难的就是龙头、龙爪等能体现龙逼真细节的部位。”国家级非遗沐川草龙传承人陈焕彬介绍,将覆盖龙身的稻草剪出整齐的幅度,再排列有序,才能形成龙身的鳞片效果。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问题研究——基于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分析*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申报、入选和呈现情况,能够基本了解和认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而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 “非遗”传承的媒介嬗变与官方传播*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例 2020-06-01

    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研究客体,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的官方传播与媒介嬗变,立足东莞木鱼歌的现代化传承与媒介嬗变的视角,综合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梳理、分析、研究其媒介传播中的官方传播,主要面向的是政府、媒体机构及其他社会机构在东莞木鱼歌官方传播方面的角色定位与研究工作,助力东莞木鱼歌真正"活起来"。

  • 瑶乡非遗文化的传承 2020-06-01

    隆回县虎形山瑶族乡花瑶古寨的花瑶挑花技艺传习所,一位年轻的花瑶姑娘,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奉堂妹的精心指导下正在制作花瑶挑花,经过走针、刺图等工序,一幅造型别致、初步成型的花瑶挑花呈现在前来观光的游客面前……这是瑶乡强力推动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2018年以来,虎形山瑶族乡相继组织召开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在高职校园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2020-06-01

    高职院校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高职院校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仍旧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对非遗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健全的体制机制、缺乏乏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资源库与平台等。本文为探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进高职院校的推广实践方法,如开设恩施玉露选修课、开办学生社团、举办恩施玉露专题讲座等茶文化活动,分析高职院校中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的传承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与制度建设 2020-06-01

    目前,文化自信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重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但随着时代发展,在外界影响下,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要想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不但要构建非遗保护制度,还要保护好非遗传承人,并构建传承制度。这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作为最高级别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价值,为此本文分析了非遗传承机制中的常见问题,探讨了怎样更好地建设非遗传承机制,目的是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非遗文化更好的流传,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