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发布暨非遗图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020-06-01
图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成果发布暨非遗图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20年11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家重大项目成果,对非遗图谱研究的学科意义、学术视野、理论体系、治学理路与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非遗图谱研究成果进行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指出,非遗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必须集聚更多力量投入非遗研究
-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重大成绩与非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息息相关。然而,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诸如内容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制定法规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制度刚性,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
走近“赏石艺术”,丰富百姓生活 ——各地石友积极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0-06-01
6月13日是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展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精神,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观赏石协会作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结合各地传承保护示范单位及相关地区实际情况,统一部署,积极组织开展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非遗”进校园,传承有创新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更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弘扬中华“非遗”,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
从非遗保护角度看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的意义 2020-06-01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以下简称"百戏盛典")自2018年开启,2020年落下帷幕,连续举办三届,将全国现存348个剧种全部呈现在舞台上,堪称中国戏曲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足以彪炳史册。官方和专家多从戏曲艺术和剧种发展的角度谈其意义和价值,这无疑也是盛典最引人关注的地方。但值得注意的是,戏曲也是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以来,348个剧种都已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的剧种有165个,有5个剧种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清单
-
春已到 聊城非遗文化的守望与传承 2020-06-01
我国作为唯一没有历史断层的文明古国,礼达四海,文通天下,技巧功高之艺,口耳相授之德,随悠悠时光历久弥香。每年六月,还有专属于传统文化的节日狂欢——文化遗产日。足见国家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视。而江北水城——聊城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是过去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其保护、发展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文化自觉,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
芝兰之香当久远 ——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谈昆曲传承 2020-06-01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昆曲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什么昆曲在非遗中的地位如此重要呢?笔者为此采访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昆曲的代表性传承人、“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一级演员、上海昆剧团前团长、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先生,他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第十三届“文华表演奖”、上海市文化艺术“杰出贡献奖”,有“小俞振飞”之美誉。
-
永年西调历史发展时期划分之我见 2020-06-01
目前,已发表的文献中对永年西调历史概况的梳理较为粗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环节记载模糊,也未对永年西调的历史时期进行科学划分。笔者通过考察和走访,对河北省邯郸市的地方戏曲剧种永年西调的历史概况进行了研究。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笔者采访了永年西调唯一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海臣老师以及永年西调省级非遗传承人赵金娣老师,通过两位非遗传承人的亲身经历,还原、梳理出一个永年西调的艺术形态流变及发展的确切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