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35)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35)

共检索到 135 条数据

  • 以数字技术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以小学美术拓展课“皮影定格动画《走路的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以人为媒介的活态文化。如今,保护和传承“非遗”日渐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皮影艺术历史悠久、内涵深厚,被视为我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似乎己远离我们的生活,学生即便对“皮影”有所耳闻,但真正去了解它的机会很少。

  • 良辰美景云端看,名家名曲线上听——2020年“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举办 2020-06-01

    6月13日,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由国家图书馆、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良辰美景非遗演出季”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

  • 张春丰:黑土地上升起的新“转”星 2020-06-01

    东北人的标签,能跟小鸡炖蘑菇、酸菜炖粉条耳熟能详的,怕是那"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二人转了。这一家喻户晓的民间艺术,塑造了兼备"说唱扮舞绝"各项绝技绝活儿的民间达人形象,烘托出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火辣辣的乡土乡情,二人转越发成为东北人行走江湖的骄傲。2006年,这一具有200多年历史、传承群体众多、影响力广泛、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被国务院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5年,来自于铁岭民间艺术团、出生于1980年的张春丰被评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一位年轻的非遗传承人,爱与被爱、成全与被成全的故事在他们之间上演着。

  • 发挥非遗保护与传承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四川省“非遗+扶贫”工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能体现和反映文化传统的生产生活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和身份认同,是文化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非遗保护工作要站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切实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百花洲里看 2020-06-01

    金秋十月,一场精彩绝伦的非遗文化盛会在百花洲隆重上演。作为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分会场,百花洲里热闹非凡,众多非遗文化在此惊艳亮相,让济南市民大饱眼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子戏先声夺人,宛转悠扬的唱腔吸引了许多市民驻足观看。在户外的戏台上,装扮精致的演员用戏曲的独特语言演绎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举手投足中透着扎实的基本功。柳子戏的魅力就在演员的唱念做打、一板一眼中展现出来,让人不禁惊叹中国戏曲之美。

  •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黄山市召开 2020-06-01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时代风采,讲好新时代的中国非遗故事,探讨新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承利用和创新路径,11月19日,2020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大会在黄山市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白庚胜,文化部原副部长、国家博物馆首任馆长潘震宙,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

  • 他用一个“甲子”的坚持 复活久河卓舞 2020-06-01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历史铭记着雅砻河谷曾经的辉煌,铭记着青藏高原上人类文明诞生的伟大。久河是西藏山南琼结县下水乡的一个村,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从这里发源。“久河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多年历史,2014年,“久河卓舞”被列入囯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74岁的尼玛旺久老人就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在他60余年的舞蹈生涯中,经历了旧西藏衣奴社会的残酷和岁月的风雨,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久河卓舞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探寻和拯救,他用了一个“甲子”的生命,以梦为马,踏歌而行,谱写了一曲卓舞的壮歌。

  • 依法加强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 2020-06-01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也标志着非遗保护的探索日趋规范和成熟,对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标志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办法》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而出台的,已于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