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6 条数据
-
特殊教育学校现代非遗手艺传承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为例 2020-06-01
特殊教育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上帝为他们关上一扇门,却打开了一扇窗,残疾人在非遗手艺传承中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艺术系充分挖掘残障学生的身体优势,开展非遗手艺传承与现代创新,立足"非遗"文化资源,发展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增加非遗课程模块,深化课程改革。在课堂上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和课程辅助活动,同时培育命名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为课程改革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为学生实现合作、探究、创新学习搭建起宽广的活动舞台。
-
曲艺类非遗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价值探析 ——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 2020-06-01
在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形势推动下,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结合曲艺类非遗的特质,从文化传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共享四个方面,可较全面地了解曲艺类非遗在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价值。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能一专”发展的同时,应注重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
试论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双创”人才培养能力分析 2020-06-01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着各式各样的考验,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本文认为归根到底回到"人才问题"为基础,以"双创人才"的能力培养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新城镇化语境下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予以一份答卷。
-
关于高校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的思考 ——以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例 2020-06-01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北大木偶不仅是我国稀有的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在国际上大放异彩,享誉盛名.为了确保木偶艺术的薪火相传,除了剧团带班的方式,更是联合多方办学办班.本文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大木偶传习班为例,从教育与人才培养的角度,着重分析高校非遗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对其实际的教育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
-
大师工作室引领下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实践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使我们痛心和遗憾,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近年来得到广泛重视,那么如何进行保护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是文化研究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人的合作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但是当前大师工作室引领下非遗传承人培养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结合这些问题探索非遗传承人培养的实践路径.
-
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实践路径的构建 2020-06-01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限于政府,要从“活态文化”层面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更好地继承传统、开拓未来。高职院校在立足地方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该发掘自身优势,尤其是在非遗传承人培养实践中,不断拓宽与地方非遗产业的融合范围,解决非遗传承人培养难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传统手工艺行业、企业、非遗办等主体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需求,开展实地性研究,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为使命,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模式中的实践路径。
-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非遗陶瓷粉彩、古彩特色班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粉古彩特色班为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陶瓷“工匠精神”贯穿课堂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民族特色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粉古彩制瓷技艺“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