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例 2020-06-01
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研究案例,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构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模型,总结民俗类非遗的濒危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影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五大要素,按照其重要程度排序为:文化因素、遗产传承因素、经济因素、意向态度、社会因素;②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稀缺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提出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原则和旅游开发的三个建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保护与产业发展 ——以云南省大理州为例 2020-06-01
以云南省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理标志保护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其非遗地理标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得出相关结论,以期对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及旅游融合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该州政府应从地理标志知识普及、重视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凝聚行业相关人员、加大资助力度层面着手,推动非遗产业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地理标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地理标志产品可以助力旅游产业发展。
-
非遗保护视域下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建设研究 2020-06-01
从地方、社区、现实视角介绍了大理家庭非遗生态博物馆建设现状及意义。通过大理家庭生态博物馆的实践,探讨大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家庭生态博物馆建立的关系,以此形成家庭生态博物馆的非遗微缩景观、原生保护形态,推动大理地方生态博物馆建设步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途径保护与传承,促进大理乡村振兴,实现生态文明进步。
-
阿兰·邓迪斯的“宏大理论”建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之实践理性 2020-06-01
追求宏大理论抑或尊重地方性知识,是民俗学研究的“两极”。面对民俗学,特别是美国民俗学在当代的式微,阿兰·邓迪斯等学者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因归于民俗学者专注经验材料的搜集与呈现,而未能有效建构超越日常实践的宏大理论。作为将理论建构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有益尝试,邓迪斯的民俗解析实践启发了民俗学者突破经验世界的局限,以寻找独立民俗现象的普遍意义,并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非遗内具之共享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解释框架和认识论范式。在此基础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即是民俗学理论建设与经验实证相结合的新起点与新方向。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以云南省大理市白族为例 2020-06-01
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鲜明、种类繁多,在旅游业的大力推动下,其利用和开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在此背后,也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笔者总结了大理市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即只有明确大理市白族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走非遗的“精品化”道路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才能在“文化变迁”的背景下用好该“文化资本”并增加该“文化符号”的价值,从而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实现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