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0 条数据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初探 ——以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为例 2020-06-01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
-
“新”设计助力“老”工艺——非遗与新媒体的教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祖辈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的改变,非遗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诉求的脱节,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逝,非遗手艺人“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工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创新设计的介入以及新的传播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场景中。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黑龙江省满族祭祀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凝练。满族祭祀文化是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既保留了满族人特殊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满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文章探讨了满族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为其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提出了传播策略,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非遗的抖音现状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展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记忆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本文主要解析非遗的抖音现状,探究非遗因素在抖音中出现的意义,总结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并提出合理利用抖音热搜、精选非遗视频素材、识别抖音用户心理、组建非遗宣传队伍等措施,以期全面优化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路径。
-
信息化背景下南京非遗文化元素的新媒体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近年来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南京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包含南京云锦、秦淮灯会等145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南京众多非遗文化传承中,其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在如今信息化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南京非遗文化元素的新媒体文创产品的开发展开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我国整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 2020-06-01
新媒体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若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性保护,必须重视非遗在新媒体上的叙事表现。新媒介叙事系统相较传统叙事有所变化,非遗文化在新媒体中的叙事表现也发生了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在三个方面分析在新媒介环境下非遗叙事的"年轻化"策略:传承人媒介形象的年轻化;叙事话语的年轻化;媒介叙事载体的年轻化。为此,搜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上的相关叙事案例,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阐释非遗年轻化形象的建构,并针对现有的媒介叙事情况提出问题与策略。
-
差异与互补:官方与民间社交媒体的新闻生产对比研究 2020-06-01
官方媒体的职责与使命是在新闻生产上对民间媒体起舆论引导作用,并与之实现良性互动和共赢。本文以官方媒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与民间媒体“非遗星球”两大公众号为样本,使用数据挖掘技术采集了两者自创立以来的报道文本,以内容分析法对比了它们在新闻生产中的特征与差异。研究发现,新闻场域的惯习一方面导致了官方与民间媒体在新闻生产上的显著差异,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官方与民间媒体之间的互动程度。本研究对官方媒体如何引导民间媒体,形成互补共赢的发展模式有重要启发意义。
-
新媒体时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媒体在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中的价值,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现状,归纳出需转变主流思路、,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技术,激发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保护部门提供可实行施的方案,同时也为类似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