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0 条数据
-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保障社会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复杂。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即通过新媒体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它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化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其创新发展途径。
-
数字媒体技术融入非遗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为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质量,保障其有效传承延续,可适当引入数字媒体技术。文章讨论虚拟现实、线上直播、短视频等媒体技术的高度技术性对弘扬非遗文化的帮助,分析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如何缩小匠人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践证明,数字媒体技术可助力非遗的保护与继承,不仅可以大幅提高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有效减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而且可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要求。
-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剧对非遗传播的影响 2020-06-01
最近几年热播的大部分电视剧都融合了非遗的元素,在电视剧本身内容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欣赏性,还让观众了解到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影视剧的推动下,以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走进来千家万户的大门,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径。
-
新媒体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论述 2020-06-01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族群的核心情感纽带,是人类在漫长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客观上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在世世代代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动态文化遗产,也同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基因,更是整个民族集体精神情感的直接体现。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多元文化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侵占了我国传统非遗文化的生存空间。尤其是文化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快,更是在客观上使得我国文化生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进一步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
影像技术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以“同州梆子”为例 2020-06-01
影像传播将大众文化消费导向与审美价值取向逐渐引入多元化的读图时代。伴随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文化消费观念在迅速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图腾,却由于新媒体时代文化需求模式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空间。本文立足"同州梆子"的传承现状,旨在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影像技术,推进传统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现,为"非遗文化"争取全新的生存空间。
-
“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表现了不同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民族个性以及审美习惯,是人类精神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利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传承与保护"非遗",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需要着重思考的重要课题。
-
论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影像表达 ——以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 2020-06-01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为大众传播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新媒体平台进行非遗影像的传播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个人纪录短片《金陵竹刻》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非遗影像的拍摄手法与叙事策略的运用,并对其创作存在的问题加以反思,进而为非遗影像的新媒体表达提供借鉴。
-
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探析* ——以桦树皮画为例 2020-06-01
桦树皮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北方传统民俗文化中最具有底蕴的瑰宝之一,象征着黑龙江人民的精神图腾与文化支柱,见证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深远的民族精神,对它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一的纸质媒介跃入智能手机终端,传播效率由低下的印刷品跃入了对于新闻的高效实时感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来说既是机遇,亦是挑战.本文阐述了当前桦树皮画的基本现状,提出新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策略:一是通过新媒体能够扩大传统工艺产品的销售渠道、二是建立健全非遗数字化档案与系统化传承机制、三是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运用浸入式AR与VR人机交互技术,打造"视听感"一体的非遗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