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0 条数据
-
“互联网+”教育视野下的“非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① 2020-06-01
在"互联网+"视野下思考"非遗"人才的培养,就是探索互联网、传统教育与"非遗"传承与保护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互联网+"和"非遗"都是21世纪之后出现的概念,而教育却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概念。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当代社会,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培养适合当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人才既具有矛盾性又具有挑战性。这种"互联网+"思维下的"非遗"人才培养,须以受教育者为主体,开发出适合"非遗"教学的互联网模式。该模式可以当前国内流行的MOOC(慕课)和翻转课堂为参照,开发出适合"非遗"互联网教学的平台和路径。
-
新时期“非遗”助力民办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2020-06-01
在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与高职教育有机融合既是"非遗"保护传承的主要途径,同时"非遗"也为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全新领域,"非遗"项目包括技艺和精神文化两部分,可以提升民办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将有助于民办高职院校打造特色品牌,使民办高职学生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模式下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担负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扬和保护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油茶米粉"传承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
非遗传承:高校育人新动能——浅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加强大学生培养管理 2020-06-01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成为教育行业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审美意识、创新能力和爱国情怀等。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动能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管理中,利用资源优势、创新有效模式、拓展实现途径,利于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
-
“非遗”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以少林武术文化为例 2020-06-01
在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的保护传承已经上升到国家高度。通过"非遗"资源课程化并纳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营造"非遗"校园文化氛围,开展非遗技能竞赛,建立体验、展示基地等,帮助高职院校打造特色品牌,使高职学生形成特色竞争优势,从而助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
-
国家“非遗”梅花拳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2020-06-01
梅花拳,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梅花拳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感受非遗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血脉。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探讨梅花拳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梅花拳练习可以发展大学生的柔韧、速度、力量、耐力。
-
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现状、审思和路径 ——基于某医学院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 2020-06-01
基于对某医科学院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度调查分析,认为调查结果反映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在社会层面未成合力,学校层面人文教育资源不足,学生缺乏自我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现状的审思,建议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应从社会、高校、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来进行,营造浓厚的“以文化人”氛围,构建完备的人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非遗为代表的人文知识,使人文素质培养取得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