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0 条数据
-
“非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大学生群体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当今世界信息往来日益密切,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日益便利,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技术的首要接收者和传播者扮演着信息时代的重要角色。伴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又恰逢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系列的因素都对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和选择产生了极大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于社会、个人而言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非物质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对于传承民族精神和增强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非遗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有助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非遗汴绣促美育 十指春风绣丹青——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积极探索美育新模式 2020-06-01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美育价值。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河南轻工职业学院以校园美育改革为抓手,开展了以"非遗汴绣促美育,十指春风绣丹青"为主题的美育活动,引领学生传承、发扬传统汴绣手工艺,挖掘传统非遗蕴含的文化资源和美育价值,探索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非遗美育新模式。
-
从大学生视角看待非遗“活”起来 2020-06-01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于近几年成为热潮,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受这一文化浪潮冲击与影响,而现有的许多传承与保护方式无法真正的做到非遗保护全覆盖、公民意识全覆盖、创新方法全覆盖等,基于项目的研究以及平台的创立,本文将以大学生项目负责人第一人称视角探讨非遗"活"起来中的新形势与新要素.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融合的可行策略研究 ——以平湖西瓜灯项目为例* 2020-06-01
平湖西瓜灯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在传承实践过程中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地建设弱化等问题;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健全保障机制、组建专兼队伍、建设优质基地的方式,进而达到非遗传承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协同促进、实效提升等目的。
-
“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的探究 2020-06-0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和家乡的热爱,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要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传承非遗意识,教师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编写地方教材,培养学生传承本土文化的非遗意识;打造地方民族特色课堂,创新非遗传承;把非遗意识融入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传承非遗。
-
秉传承之志灌溉非遗之花 以德育为旗传递文创之美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文化积淀,其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传承价值极为重要,因而在小学德育实践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的因素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小学生时代》是一本深受学生喜欢的杂志,通过对《小学生时代》的导读,让学生在书中了解生活,让学生在阅读改进和改善的道德观念。本案例就是笔者针对《小学生时代》的导读,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让非遗文化在德育活动中得到传承。
-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小学传承“零陵渔鼓”活动走笔 2020-06-01
5月17日上午,永州市零陵区神仙岭小学在永州一中体育馆隆重举行"炫彩社团展演暨传承非遗(零陵渔鼓)拜师仪式"。30多名学生通过向师父行礼、斟茶敬师、宣读拜师帖等步骤,向76岁高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渔鼓"传承人唐天宝行拜师礼,在当地引起了巨大关注。神仙岭小学将渔鼓"请"进课堂,既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又形成了独特的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