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 2020-06-01
近二十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规模开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事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的一种传统文化知识再生产,是以政府、学者、社会三方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术、政治实践与文化运动。非遗话语的介入,不仅提供了新的概念和视角,也带领我们进入社会实践和文化服务领域。非遗很快进入中国民俗学者的研究视野,成为学术研究对象,而非遗保护的工作实践也将中国民俗学科的发展与国家文化建设紧密相连。当下,非遗保护与研究在民俗学学科发展与学术研究中占据一定分量,我们可以借此开展对未来民俗学学科面向的探索。
-
茶文化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探索 2020-06-01
在整个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对内涵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推崇大大提升。而以具体的学科角度来理解和认知"非遗",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上的认同,更重要的是有效传承。但是,如何才能有效构建该学科,这是值得我们深化探索的重要内容。本文拟从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的诸多诉求,从而探究茶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机制和实施理念。
-
音乐院校要切实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 2020-06-01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世代相传的文明积淀和文化基因的生命记忆,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家重要的文化资产,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音乐院校如何发挥学术优势,更好地承担起保护和传承好音乐文化遗产的重任?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抓住非遗学科建设这个关键点,要把音乐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总体学科建设规划,将分散的、被边缘化的、有价值的音乐文化遗产凝聚起来。在艺术学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专业方向,在非物质
-
“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2020-06-01
双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都是"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重点内容。高校在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脉,以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培养为手段不断完善拓展"非遗"的表现空间,从而增强"非遗"的生命力。文章通过总结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对照辽宁省"非遗"人才培养现状,探索"双创"背景下高校"非遗"教育发展的可行性规律,以期为向社会输送合格应用型人才提供可遵循的理论依据。
-
苑利夫妇与他们的“非遗”保护前沿话题——评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 2020-06-01
最近,苑利、顾军合著的论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他们自2006年至2016年这10年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主要成果,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大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本文集以五编的篇幅,全面而系统地探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编《科学理念:“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重点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问题。作者认为,弄清概念既是认识一般事物的逻辑起点,也是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逻辑起点。正如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发布暨非遗图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 2020-06-01
图的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成果发布暨非遗图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20年11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国家重大项目成果,对非遗图谱研究的学科意义、学术视野、理论体系、治学理路与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对非遗图谱研究成果进行探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蔡丰明指出,非遗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必须集聚更多力量投入非遗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2020-06-01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2020年第5期开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本栏目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兰州文理学院合作创办,以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研究对象,延及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着力呈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升非遗学术研究水平,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和综合开发利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约稿启事 2020-06-01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从2020年第5期开始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栏目。本栏目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兰州文理学院合作创办,以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研究对象,延及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着力呈现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沿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升非遗学术研究水平,推进黄河流域甘肃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和综合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