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8)

共检索到 8 条数据

  • “宁夏非遗特产”地理标志保护* 2020-06-01

    宁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宁夏非遗特产"是基于宁夏地区,各族人民的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商品。通过地理标志法律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宁夏非遗特产"的保护,对增强宁夏对外交流,提高宁夏的知名度,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融合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功能分析 2020-06-01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非遗影像进入传播市场,助推文化活态性、生产性保护,开始成为新议题。本文通过对融合媒体时代影像传播功能的理论分析,以宁夏非遗影像传播实践为样本,探讨了非遗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融合媒体时代非遗影像传播功能系统的建议。

  • 留存与传播:宁夏非遗记录的影像人类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是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国家工程,有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在地方实践中,国家意志如何进入,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诉求是否与国家诉求相一致,需用实践样本加以探讨。本文以宁夏非遗记录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宁夏实践的分析,探讨国家诉求中的"留存"与传承人主体诉求的"传播"间的张力结构,反思作为国家意志下行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的标准化操作中,已然存在与实践场域脱节的现实问题。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互联网视域下,地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愈加依赖网络,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通过网络进行文化传播。宁夏地域面积虽小,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音乐、民俗等多种形态。利用现有的融合媒体传播技术,将宁夏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外传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小众"的关键。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宁夏非遗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内容更新缓慢,缺乏互动功能、不符合网络审美等问题。因此,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应当更加注重网络受众的审美需求,以及媒介需求,找准定位,宁夏的非物质文化传播才能焕发出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整理研究 2020-06-01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宁夏自2007年开始在各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地,以当地的项目传承人为中心,选择建立传承保护基地,不但使项目的保护措施落到实处,也成为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的实在抓手和工作成果的展示窗口.本文对宁夏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做以全面整理,并对其设计思路、发展状况及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 汉麻“编织”致富路 2020-06-01

    每隔一段时间,非遗传承人张璟就要去村里“收货”.推开宁夏银川市月牙湖乡滨河家园四村农民文化大院培训室的房门,欢声笑语“扑面”而来.只见20多名村民正围坐在长桌旁,手上有节奏地摆弄着麻绳和钩针.钱包、杯垫、地垫……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编织品.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璟两年前就开始在滨河家园四村开展麻编工艺技能培训,不仅手把手免费教授村民用汉麻编织各类物品,还以计件的方式批量收购,用于后期加工和制作.

  • 宁夏传承非遗根脉的生动实践 2020-06-01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全面落实中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针政策,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在项目和传承人保护中不断探索,更新保护理念,建立了"见人见物见生活""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和"非遗+"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致力于创新保护方式、拓展传播空间、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夯实保护基础、丰富展示活动、推进融合发展

  • 宁夏:征集非遗资料,开展抢救性保护 2020-06-01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馆工作人员赴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全区非遗建档工作进行调研,并接收征集相关资料。据了解,从2007年自治区政府公布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