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3 条数据
-
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分析 2020-06-01
[研究意义]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化整理和研究较少,文章旨在对安徽省纺织类非遗项目进行系统化整理,分析其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为其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文章根据国家确认并公布的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的5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文献分析、数据整理、图文采集的方法,系统分析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区域分布及造成其现状的原因。[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分析发现:①安徽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总量少,国家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仅为1项,省级纺织类非遗项目为7项。②在地域分布上,分布分散,区域特征不明显;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大多以棉麻为主要原材料。究其原因,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发展和地区非遗项目申报倾向是分不开的。
-
浦东派琵琶艺术在安徽的传承发展述论*——以潘亚伯为中心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派琵琶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当代最重要的琵琶艺术派别之一。得益于以第七代传人潘亚伯先生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浦东派琵琶艺术在江淮大地生根发芽,发扬光大。其传承形成了网络状传承格局和代际相递的兴盛局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作了多首经典琵琶乐曲,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美学观念,在全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非遗保护视域,可从优秀传统继承、精品曲目创作、师资队伍建设、传承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安徽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行积极探索。
-
论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近年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数字化"建设推进,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制订统筹跨部门政策措施,加强资金和设备投入,建立统一的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服务平台,开展非遗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开发合作,积极开拓非遗数字资源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共同推进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数字化"进程。
-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2020-06-01
安徽省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如何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安徽省经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从2006年开始,安徽省在非遗传承工作上不断发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落实非遗保护实施细则,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还是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资金、创新、产业化、消费这四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因素入手,搜集第一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提出建议。
-
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是完善以及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途径。使用空间分析技术可以详细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安徽省国家级与省级非遗作为研究对象,从地理与文化的视角出发,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为何形成该特征的地理原因。研究发现:安徽省非遗的总体分布特征属于集聚型,虽然空间分布范围较广,但是区域间差异明显。安徽省非遗在空间分布上与地理、社会、文化等因子联系紧密。
-
非遗文化的传承——安徽花鼓灯的普及教育 2020-06-01
安徽花鼓灯是我国民间艺术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传统艺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由于时代的冲击,安徽花鼓灯不被大多数人所知,非遗文化即将失传。如何发扬和传承花鼓灯的传统文化是一件急不可待的事,更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大挑战。本文将以非遗文化安徽花鼓灯为研究对象来分析花鼓灯的传承途径和如何进行普及教育。通过这些论证和研究,也将是证实了花鼓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价值所在。
-
探究古陶技艺传承非遗文化——安徽阜阳北照古陶探究与传承科技实践活动方案 2020-06-01
活动背景中国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 500年至前2 500年的时代。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古陶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技艺正在被世人所淡忘。为传承和弘扬古陶文化,普及陶艺科学知识,我校邀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北照古陶"传承人李俊老师,在和谐路小学成立李俊陶艺工作室。孩子们通过亲自动手体验制作陶艺,探究北照古陶流传至今的原因,从而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
-
唱响古韵牛灯戏 2020-06-01
非遗牛灯戏,传唱六百年“他那里蝉鸟叫做窝,我这里忙:时耕种”……近日,安徽省安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灯戏传人汪传杰正忙着整理道具。而他一开口,牛灯戏古朴悠远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