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我国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 2020-06-01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遗保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切实加强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着力保护非遗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促进非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发展和振兴。一、非遗是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行着,但由政府直接主导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遗保护工作则是一项比较新的事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
-
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与中国声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会议综述* 2020-06-01
针对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经验,201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实践"论坛在广州举行。200多名来自不同地区的专家学者,从实践经验总结、非遗现代化转化和个案分析三个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新机遇和新使命进行了探讨,展示了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发出了"中国声音"。
-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学旅行实践探究 ——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例 2020-06-01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湖北省研学旅行发展现状及非遗项目纳入研学旅行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研究对象,对非遗项目的研学旅行实践进行了相关的调研总结论证。
-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策展创新实践——以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例 2020-06-01
如何梳理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模式与规程,从而更好地促进传播,促进创新成果融入现代生活、服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即以此为宗旨,从理念创新、内容拓展、体系优化、展览传播、创新发展等方面,对非遗博览会策展中的创新实践进行探讨。
-
传统节日类非遗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实践及其思考 ——以甘肃西和乞巧节为例 2020-06-01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传统节日类非遗的课程,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于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和乞巧节在当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实践活动的调研,分析传统节日类非遗传承与保护在基础教育中的设计与实践,探讨了基础教育阶段传统节日类非遗教育对非遗内涵的认识、非遗教育实践的设计与实施,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传承的有机结合等值得思考的问题。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实践研究 2020-06-01
三明位于福建省中西部山区,"林深水美茶香人长寿",自然资源禀赋突出,同时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留存有深厚多样传统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活态"这一特殊性传承模式流传至今,在传统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三明地区的"非遗"项目并未得到充分、稳定和有长远谋划的开发,导致对其的多角度继承保护、推动发展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我国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市场日趋成熟,依托文化创意产品理念和框架,将三明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开发成为知名的非遗文创产品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鉴于此,非遗领域人员应精准把握文化创意产业精髓,将传统非遗项目与现代设计元素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创产业开创广阔前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到消费中的伦理问题*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记录、保护、研究、传承到消费的过程中,一个常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伦理问题。本文首先陈述所提倡和遵从的伦理原则,强调将学科伦理与日常生活中做人的伦理结合起来,特别是在保护非遗中的记录阶段,然后,以对非遗的影视记录为例,分别论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列举涉及伦理和价值观的学科事例,并具体说明对非遗传统的影视记录中,在理论和技术层面都需要注意的伦理问题。本文希望抛砖引玉,尽早建立符合中国社会和学科特点的伦理规则,特别是在民俗学和文化遗产研究领域。
-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刍议 2020-06-01
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持人类文化创造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和发展的目的;坚持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原则;活化利用是非遗保护和发展的手段。贵州是非遗资源大省,正逐步向非遗保护强省迈进。贵州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实践已步入全国前列,逐渐形成了非遗保护和发展的"贵州模式"。该研究可为当下的非遗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贵州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