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9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和融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学校教育的力量,非遗文化在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中的渗透和融合是非遗传承的有效路径之一。分析在学校教育里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探索结合地方优秀非遗文化,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非遗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非遗精神,寻找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达到非遗文化的生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非遗资源丰富的成都市青羊区为例,调研了该区非遗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实践工作,并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
“新”设计助力“老”工艺——非遗与新媒体的教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祖辈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的改变,非遗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诉求的脱节,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逝,非遗手艺人“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工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创新设计的介入以及新的传播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场景中。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认知的媒介图景已日新月异。智能媒体的出现,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播范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生存,将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重要课题。得益于非遗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时下非遗文化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已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也出现了关注智能技术时代非遗传播与受众接受之生态变革的各层次案例,基于人机交互的智能化活态体验、基于算法模型的智能化场景适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非遗再生以及基于生物感知的智能化用户反馈等代表性趋向,构成了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现实图景。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进路进行优化设计,将是智能技术助力非遗传播的有力保障。
-
乡土艺术的传承与地方高校的责任 ——以非遗保护视野下岭南姑娘歌的传承探索为例 2020-06-01
传统乡土艺术的现代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中实现有效的传承。依托高等院校传承包括乡土艺术在内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是现代艺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将地方非遗资源引入地方高校,进行由教材到教法的乡土艺术特色课程建设,既是特色办学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丰富高校教学内涵并深度传承各类非遗的需要。岭南师范学院及其音乐与舞蹈学院将粤西特有的曲艺品种“姑娘歌”引入本校的特色课程建构,正是这一思路的有益探索。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和绩效,也证明这种实践与探索是成功且有意义的。
-
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小学校园文化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0-06-01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虽然引起了人们关注的热潮,但是对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非常丰富,也因此给它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近几年出台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此号召对非遗保护的重视.本文将通过定群法、比较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方式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小学校园的具体应用与研究.
-
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探索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开创特殊时期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等工艺进校园、进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并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寻求疫情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教育。
-
留存与传播:宁夏非遗记录的影像人类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是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国家工程,有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在地方实践中,国家意志如何进入,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诉求是否与国家诉求相一致,需用实践样本加以探讨。本文以宁夏非遗记录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宁夏实践的分析,探讨国家诉求中的"留存"与传承人主体诉求的"传播"间的张力结构,反思作为国家意志下行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的标准化操作中,已然存在与实践场域脱节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