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 条数据
-
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 2020-06-01
为探究梅州地区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梅州客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区域非遗保护机制;积极改革与大胆创新;强化宣传与对外交流;积极培养和选拔后备人才;激发学校教育的传承功能等。
-
“非遗”语境下梅州客家山歌的保护传承研究 2020-06-01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和传承一直以来受到业界专家和学者的极大关注。在当今国家和社会极力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作为"非遗"项目的梅州客家山歌,将传统梅州客家山歌置于"非遗"语境和视野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
福建省级非遗项目中畲族与客家文化的发展 ——以“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过锥床”为例 2020-06-01
永平镇位于福建省武平县中部梁野山北麓山间谷地,素有"武北南大门"之称。常住人口不过千余人,却是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山村。每隔三年,阴历十月十五,是中湍村的醮会日。在醮会日上,中湍村村民展示的"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过锥床"等民间绝技神奇独特,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名传四海。2005年,民间绝技"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过锥床"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绝技被认为是畲族的古老传承。武平是纯客家县,这项绝技很多方面已和客家习俗交融在一起了,这项古老的绝技传承体现着浓浓的畲族文化,不过,在千年的传承中畲族文化和客家文化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笔者采用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这项省级非遗项目方面,进一步探寻畲族文化和客家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期得出新的认识。
-
文化基因图谱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困境与策略 2020-06-01
文化基因是隐藏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中的元代码,是把握赣南客家文化的核心要素。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赣南客家非遗的活化发展、活态传承,就必须积极构建属于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图谱,校准赣南客家非遗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
守正创新:“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民间文学和客家音乐的瑰宝。梅州客家山歌、赣州兴国山歌、梅州兴宁竹板歌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化具有时代性,在变与不变中交织发展。"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既要守正也要创新,守住客家山歌的原生态是为创新发展客家山歌提供艺术资源,创新发展客家山歌能够促进保护和传承客家山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和利用路径探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原生态"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关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难以操作和实施。鉴于此,提出保护非遗核心要素的观点。非遗的核心要素是决定非遗的性质、功能与特色的因素,包括非遗的本源、信念、基本内容、主要形式、主要物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等。通过对其概念、构成及特性的论析,试图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提供一种新的角度和借鉴,以增加其现实的可能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关于非遗的利用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这方面有着充分的法理依据,也不乏成功事例,对其利用的途径包括弘扬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制作传统器物、促进旅游发展等。在非遗的应用方面应该注意的是:不能牺牲保护来进行利用,不能过度利用,利用与保护须有机结合。
-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现状评估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赣南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富,依存环境相对较好。通过对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分析评估和赣南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赣南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法规不全等诸多问题。结合赣南的实际情况,对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推进赣南客家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涉非遗企业价值链升级路径探究 2020-06-01
涉非遗企业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的一种模式,此模式将企业和非遗结合起来,运用流通、销售的方式,将非遗包装成文化产品进行保护.涉非遗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运用“开放式创新”模式激发内部创意,增强产品的艺术性,形成包括“文化价值-创意价值-产品价值-品牌价值-艺术价值”在内的特殊价值链升级路径,从而有效提升涉非遗企业的综合价值和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