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5 条数据
-
非遗撷英(八) 2020-06-19
铜鼓客家山歌和小调是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真实反映,主要应用于田间劳作、上山砍柴、谈情说爱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音乐上保留着较为纯正的客家语言本色,具有浓厚的“古朴性”,在艺术上、内容上基本保持着较为纯朴、清新的“民间性”。
-
赖文峰(省级) 2011-07-08
铜鼓客家山歌是一种江西省的地方民歌。赣中艺术园中一朵奇葩。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康熙年间,闽、粤、赣南一批客家人迁铜鼓后,客家山歌便在铜鼓广为流传。
-
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路径思考 ——以赣南客家为例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大力开展,传统技艺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但仍然存在传承项目分布不均、传承形式单一、传承价值偏离、传承范围有限、效果不佳等问题。分析赣南客家传统技艺非遗保护现状,明确高校在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功能,认为高校传承传统技艺文化的路径有三:一是建立传承人研修研习中心,提高传承人队伍素质;二是"校政行企"联动培养专门人才,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与创新;三是开辟高校文化阵地,重塑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
-
保护南康区民间文学"木根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客家民俗文化多元发展的价值研究 2020-06-01
近十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力度,非遗专项工作得到深入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的逐级重视,从大型、重点项目到地方民俗风俗项目的过渡,从项目普查、保护到项目价值、意义的研究,非遗工作已全面铺展开来.但就目前而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停留在项目的普查与挖掘中,至于如何开展保护工作及其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价值与意义研究还在起始阶段,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还未能体现非遗工作的重要性.
-
系统论视域下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2020-06-01
赣南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也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建设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对赣南客家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的新鲜尝试,与系统论的基本理念高度契合。文化生态保护区是由多个子系统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子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子系统和社会支持子系统。优化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系统运行机制,必须做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历史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相结合。
-
客家花朝戏在地方高职院校的传承研究 2020-06-01
地方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中应凸显其使命与任务。以国家级"非遗"客家花朝戏的传承为例,地方高职院校应主动承担地方戏曲表演传承人才培养的使命与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花朝戏表演传承人才培养方案,采用集体传承的方式,鼓励花朝戏在传承与创新中求发展,重视花朝戏师资力量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
-
基于粤北乡村客家丧俗的香烛文创产品设计 2020-06-01
丧俗是粤北乡村客家人重要的人生礼仪,通过对客家丧葬器物的创新设计,可以推动客家非遗文化的传承。本文调研粤北客家丧俗概况,梳理丧葬仪式及器具,寻找典型用具,确定香烛的精神定位;运用客家文化元素和符号,进行香烛制品的创新设计,促进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客家文化产品创新研发提供参考。
-
东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SWOT分析* 2020-06-01
东江地域位置特殊、流域文化璀璨,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东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移民文化交融的结果。文章运用SWOT分析东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其优势在于客家文化特色、群众基础扎实;劣势是活态流变、项目脆弱,表现形式单一、传播方式陈旧;但是存在非遗平台搭建,新媒体发展、新技术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会;威胁来自项目同质化、现代化、工业化冲击。运用SWOT分析,构建非遗SWOT矩阵,即以东江流域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优势,依托政府、社会平台,利用新媒体、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会,实现跨界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