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2 条数据
-
播下一粒种子 静待一片花开——浅谈德阳市青少年宫非遗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根据以上定义,非遗包括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根据该公约,保护非遗旨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1]。
-
苗族蜡染“扎根”乡村少年宫 2020-06-01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民间艺术,2019年以来,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铁石苗族彝族乡乡村少年宫依托非遗资源优势,持续邀请苗族蜡染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应敬,利用每周二、三、四中午为师生传授蜡染技艺,让苗族蜡染技艺扎根乡村少年宫。通过学习,既能让更多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又使民族蜡染、蜡画技艺代代相传。
-
“刻”艺人生,“染”就辉煌 ——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周广 2020-06-01
蔚县剪纸是我国河北省独有的民间美术。采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绚丽的色彩,已有两百年历史。2006年以剪纸首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人周广在继承和发扬这项非遗艺术的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基于我国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 2020-06-01
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和 民众日常生活的传承,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和继往开来的底气。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大,但在传承、 发展上依然存在着青黄不接的情况,特别是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兴趣、传承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我们在制度建立、 手段结合、兴趣吸引等方面创新形式、加大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发动一场“人民战争”,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保护、 继承和发扬、创新。对于青少年来说,需要将非遗融入学习、融入生活、融入成长之中,让非遗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此,本文从青少年群体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现状分析,探讨激发青少年参与非遗保护的长效机制。
-
论非遗舞蹈与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历史性、综合性、文化性的特征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本文通过对非遗舞蹈中藏族弦子舞、普宁英歌、朝鲜族鹤舞的分析,论证了非遗舞蹈的教学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传统舞蹈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意识,从而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课。
-
在生活中弘扬,于实践中创新——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为例 2020-06-01
社会经济活动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了每一位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必然使命。临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为有效宣传与推广非遗文化,深入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临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其健康发展,以期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另一方面,伴随"非遗进校园"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手段也在日益创新,其工作重心早已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的层面而逐步趋向包括技艺、技能等多方位的传承为核心的实践层面,临渭区推行非遗进校园强化了其传播和实践的效果。本文将以临渭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工作,论述在新时代中,面对青少年群体,我们如何创新手段,以更贴近青少年的方式,更好地弘扬和传承非物质传统文化。
-
从广佛同城非遗文化传承系列活动看当下非遗文化的传承 2020-06-01
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数不胜数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拥有众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心血的结晶,是民族发展和繁荣的见证者。而在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受到来自各方各面的挑战。本文从广佛同城非遗文化传承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对当下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扬非遗文化进行了展望。
-
熏陶渐染 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与“少年非遗” 2020-06-0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与老挝、缅甸、越南接壤,有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等13个世居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一、“蒲公英行动”牵手“少年非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国际性课题。我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是我们的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传播媒介的活态文化遗产,因此,人的传承在其中显得尤为重要。“少年非遗”这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