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7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实践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非遗+旅游""非遗+生产""非遗+演出""非遗+互联网"和"非遗+品牌"等五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少数民族地区要进一步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能力建设,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本属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和创新传承,引导社会各界合力参与、明确责权、各负其职。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不仅是改变物质上的贫困,而且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重塑社区;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延续民族的文化智慧,使脱贫攻坚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发展转化,进而成为以各族人民群众为中心的事业。
-
新时期下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策略途径 2020-06-01
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成为人们讨论并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实践工作带来一点参考和帮助
-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扶贫经验研究 ——以贵州省“锦绣计划”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本质是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非遗扶贫可以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长期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系统、生态系统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非遗扶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为发展资源,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激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生传承动力。2013年,贵州省启动了"锦绣计划",助力全省妇女脱贫致富、创业就业。截至2018年,贵州省"锦绣计划"已经实施了5年,帮助全省妇女发挥手工优势、传承民族文化,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锦绣计划"成为贵州省传承民族文化的民心工程,贵州省独特的指尖技艺逐渐成为新的指尖经济。
-
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 ——以“安顺地戏案”为例 2020-06-01
我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定的天然缺陷,这些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拿起法律武器走诉讼的道路是应对侵害的主要手段,而诉讼过程中又面临各种问题,只有了解并把握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论文通过非遗第一案"安顺地戏案",分析诉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探寻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
对非遗脱贫模式的探讨—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2020-06-01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与推进,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认识也逐渐深化,"非遗+脱贫"逐步成为十分重要的脱贫致富途径.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将"非遗脱贫"模式作为精准扶贫道路的新探索,将少数民族扶贫、减贫工作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的利用联系起来,利用少数民族非遗文化资源摆脱贫困局面.文章主要对调研中所了解的秀山县非遗脱贫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总结其成功经验,以帮助更多的农村贫困地区借鉴经验,实现扶贫、减贫的目标,为我国计划在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贡献.
-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中少数民族的文化记忆与意境营造 2020-06-01
纪录片扮演着文化记录者的角色,利用影像的力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文本。纪录片《传承》第二季共记录了35位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其中,分布在黑龙江、贵州、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的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共有14位,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与传承魅力。一、文化记忆的维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文化记忆不单是对经典文化的符号化表征,还代表着人们对特定族群文化的集体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若干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为有效保护与开发非遗,应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进一步加强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护与开发好区域文化瑰宝,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