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4 条数据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文旅融合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以贵州平塘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兴起的同时带动了信息化产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面临新的挑战。走融合、创新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方向。以平塘县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为案例,探究究文旅融合视域下,当地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结合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效益,促进文旅融合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
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0-06-01
数字化保护是实现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方式。近年来贵州在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然其数字化进程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网站建设滞后、建设主体分散等问题,也面临着非遗的地域性、民族性等难题,因此要制定非遗数字化的专项发展规划,启动"贵州非遗记忆工程",大力引进并研发数字化保护新技术,集合多方力量共享共建少数民族非遗数据库,将非遗数字化建设与贵州城乡文化建设相结合。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
新时期下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策略途径 2020-06-01
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工作成为人们讨论并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相关实践工作带来一点参考和帮助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研究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和传承脆弱等特点,许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减少和消亡的态势,亟需抢救和保护。本文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从行政法、刑法、知识产权法三个方面提出了完善法律保护的建议。
-
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研究 2020-06-01
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分布情况直接反映了民族非遗的地区传承情况和保护态势。如何在当代社会中科学、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实现传承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空间分布情况,探讨影响空间分布的理论依据,分析其空间分布反映出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