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8)

共检索到 18 条数据

  • 论当前非遗场馆及展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迅速,非遗类展馆或展览数量不断增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展示手法单一,互动体验不佳,内容枯燥乏味等,导致无法很好的地传播、保护和传承非遗。文章通过对非遗展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从展示脉络、创新展示手法和互动体验、地域文化特色、场馆配套设施与管理等方面提出民俗类展示空间的设计策略和创新设计手段。

  • 博物馆“非遗”类展览的多向度和综合性诠释——以“金漆辉映:潮州木雕”展览为例 2020-06-01

    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术界也多有探讨。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传统雕刻艺术,主要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作为传统美术类"非遗",潮州木雕近年来在博物馆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展示。"金漆辉映:潮州木雕"展作为粤港合作的大型"非遗"类展览,对潮州木雕进行多向度、综合性的诠释,展览得到了各界观众的好评。结合学界对博物馆"非遗"展览的研究,该文对此展的多向度和综合性特点进行了详尽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美术类"非遗"在博物馆的未来展示问题进行了相应探讨。

  • 从知识、技术到智识传统:“非遗”主题展览的话语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已成为常态。经过多年的发展,"非遗"主题展览已经形成了相对模式化的叙事类型和同质化的发展特征。这一现状反映了多重话语博弈下的行业惯习,同时也体现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行政话语所应有的限度。"非遗"主题展览应与强调多元、互动与阐释性的新博物馆学发展趋势相呼应,关注非遗变化与改造的实践性,摆脱"非遗"话语与行业惯习接驳的逻辑自洽,反思性的回归博物馆多线和声的智识传统,从而使非遗与展览的关联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技艺展陈实践 ——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流变性、地域性等特征,使传统技艺展陈对人文氛围、制作技艺过程和人的价值有着更高的要求。自2015年12月以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与苏州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八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通过展览,组织方、参展人、观众进行互动,内容逐渐丰满,品质也随之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员之一,笔者在此就"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的组织经验进行分享并供探讨。

  • 重塑空间:浅谈博物馆的非遗类展览 2020-06-01

    当前国内博物馆中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主要分为五种类型,即非遗精品展、非遗传承人活态展、非遗与当代艺术结合展、非遗历史展以及非遗场景再现展等。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星巴克的"第三空间"理念,提出非遗类展览的新类型。此类展览将展厅塑造为家庭与工作环境之外的"第三空间",使展场空间成为观众主动体验非遗的理由。观众在参观这种展览时,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从而可能将参观体验带出博物馆,将保护与传承非遗的理念带进日常生活中。

  • 少数民族博物馆“非遗”展览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博物馆工作的重要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是一个地区进行“非遗”保护的重要途径。面对多样化与多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博物馆在展览模式、展览空间、感官体验、历时叙事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博物馆在“非遗”保护中的价值,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从博物馆展览模式的探索、主题展览的设定、策展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入手,辩证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博物馆展览的关系。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的思考——以安徽博物院系列实践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所承载的真、善、美等价值观和正能量,其传承和保护在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新形势下的博物馆工作者而言,传承和保护“非遗”是自觉,更是责任。本文就安徽博物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方面的实践,从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文创等方面对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提出一些看法。

  • 五峰南曲场馆展览叙事策略研究 2020-06-01

    五峰南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曲的保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如今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南曲的生存遇到了危机。本文以五峰南曲场馆展览策略为研究对象,借用文学领域的叙事学理论,从要素、情节、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分析研究,期望能形成一套非遗场馆的展示概念和方法。从建立文化认同意识出发,加强南曲的基础文化宣传与保护工作,为有效推动后期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相关案例的指导,也可为我国非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