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2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26)

共检索到 226 条数据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数字化传播——以芜湖传统木榨工艺为例 2020-06-01

    传统木榨麻油工艺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皖南地区,现今留存于安徽各地。科技发展使传统手工艺发展空间面临严峻的挑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到今天非遗保护浪潮使其散发出新的生命力。如何实施有效手段对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进行保护成为关键因素。通过研究芜湖传统木榨麻油的制作工艺的基本情况,探寻新媒体与传统手工艺之间的联系。利用现代科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存,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浙江省非遗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中价值提升策略研究* 2020-06-01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诸多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与乡村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种资源要素,如何发挥其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以浙江省非遗手工艺为例展开调研,总结了非遗助推乡村振兴存在的传承断层严重、保护机制不完善、民众粘合度低、市场萎缩或消失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培-护-融-扩"对策。

  • 基于VR技术的福清光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研究 2020-06-01

    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的一种新兴的科学技术,凭借其独特性,给人以逼真的“沉浸感”。论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传统的福清光饼制作工艺,设计了福清光饼非遗保护系统,并对用户的体验进行数据评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通过VR技术还原呈现福清光饼的诞生、发展及变迁,是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 固本浚源 传承创新——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遗研培实践探索 2020-06-01

    自2015年6月文化部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两年多来,苏州工艺美院结合文化部研培计划,根据传承人群的不同定位,因材施教,探索具有苏工美特色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模式。

  • 非遗视角下对于黄梅挑花的保护和传承 2020-06-01

    黄梅挑花是湖北省黄梅县地区广为流传,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艺技术.作为一项国家重点保护的非遗对象,它具有古朴典雅的图案设计、纷繁复杂的纹饰编织、色彩清晰绚丽的特点.黄梅挑花的图案,色彩彰显着鲜明的崇凤文化和巫文化.这与黄梅挑花诞生于楚地,深受楚文化影响有关.黄梅挑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对于我们传承和发展这一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

  • 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及艺术内涵 ——以皮雕系列产品为例 2020-06-01

    我国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匠人匠心的集中体现,其内在的设计理念和艺术内涵是历史文化的缩影。与社会风俗、表演类“非遗”不同的是,传统手工艺类“非遗”更依赖高水准的美术设计,需要对时代风尚和现代化元素有更精准的把握。选取皮雕系列产品为例,从皮具的实用价值出发,着力打造以原创设计为核心优势的“非遗”品牌,以期实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社会审美风尚的平衡。

  •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2020-06-01

    我提的包,戴的手镯、耳环,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竹编的,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在2020年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一边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竹编技艺一边说。从小在赤水河边长大的杨昌芹,对大山和竹林非常熟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杨昌芹成为贵州省竹编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办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并通过竹编带领周边的留守妇女脱贫致富。杨昌芹也因此当选为第十二届贵州省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 非遗视角下老美华传统绣花鞋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其在某一地域中产生并发展的,当地人们世代相传、流传的风俗及习惯,民间艺术家用来表现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规律性、重复性、实践性来表达人们的情感。传统手工艺技术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积累和生活乐趣。天津"老美华"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一部分老字号还进行着良性的循环发展,有的则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论文以老美华绣花鞋为例,从非遗视角分析老美华鞋店屹立百年的原因,从制作工艺、造型的设计变化、材质变化的选择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老美华绣花鞋如何保持良好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