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2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26)

共检索到 226 条数据

  • “熔古铸今”黑陶研讨会在齐河召开 2020-06-01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基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研培中心主办,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熔古铸今从蛋壳陶说起"——非遗视觉下黑陶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举行。来自中国陶瓷馆、龙山文化博物馆、山东非遗研培基地、《山东陶瓷》《中国陶艺研究》、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齐鲁工业大学、济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中国黑陶

  • “互联网+”背景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话题,并改变着行业的发展,尤其对传统产业和技艺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文章通过对手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的调研,总结其传承与发展的特点,分析传承与发展的制约因素,由此提出“互联网+”背景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常态发展的原则、策略及措施。

  • 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寻——以上川口锣鼓制作工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探索的重要含意,对于非遗,不再单单是一个文化的结晶,它也可以富有经济价值的宝藏。通过非遗的经济价值,让人们再一次认识到非遗还有新价值,就如暑期调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川口锣鼓制造工艺,依托其进行经济发展的锣鼓产业园区发展红火,通过这种方式民众也能真正接触到非遗,进一步推广保护非遗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手工文化建设* 2020-06-01

    生产性保护所期望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自力保护",而不是依赖国家财政的"他力保护",因而,其要义不在于产品化、商业化等,而在于自力更生。手工艺类非遗的产品化、市场化,可能会带来非遗产品的市场需要,但非遗产品市场需要的本质只是对非遗的符号性消费,并非出于对非遗的珍爱,只有文化主体的普遍自觉,建构起社会对手工的真正需要,让手工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实现生产性保护。手工艺对人的生存发展具有某种终极意义,是现代社会反抗人的异化的重要途径。但这种价值不是自明的,手工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它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对其高度重视的权威姿态来唤醒人们的意识,需要大众传媒的观念引导,需要学校教育、社区教育持续不懈的努力。在手工文化建设的诸多举措中,手工文化的全民教育尤为重要。

  • 文化自觉视角中传统工艺美术文创的思索 2020-06-01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个地域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地鲜明特色的民族风俗和工艺技艺及工艺品种,其承载着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面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工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当下审美思维的距离感、技艺的失传、应用方式的单一性等,对此,国家通过相关性的举措对于传统工艺进行保护,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机制、多媒体的宣传等。在这一情境之下,高校针对这种现象也开展了多样的创新创业项目,将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品相结合,开发制作出符合工艺特色又兼具现代潮流的产品,让大众耳目一新的同时,起到了对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宣传的作用,呈现了一种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之中,通过对传统工艺的了解、传承和保护,以及思考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为中国传统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贡献自我的一份力量。本文将围绕传统工艺的类型特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去叙述自我在传统工艺的学习,开发文创产品进行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思考,并且结合文化自觉的视角对传统工艺技术与文化创意产品相融合的认知。

  • 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个案研究 2020-06-01

    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拥有着种类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其中手工艺非遗因为机器工业时代的背景,市场被严重挤缩。笔者以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为手工艺非遗的法律保护提出力所能及的建议。

  • 探究我国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传统工艺美术类技艺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现阶段,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出现了人才断档和技艺无人继承等问题。为了有效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我国工艺美术类技艺,本文讨论了我国非遗工艺美术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办法,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 传统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现状及对策——以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会昌非杨藤器厂为例 2020-06-01

    会昌县非扬藤器厂被列为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生产线的完善、核心技艺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管理理念、销售模式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于传统工艺类"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可以在制定严格的工艺流程、探索"公司+小作坊"的生产模式、增强产品的多元性、打造有效的销售网络等方面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