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226)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226)

共检索到 226 条数据

  • 基于社区教育传播途径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蓝白相间的色调,蕴含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地方独特的造物哲学。通过社区教育途径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走进社区,是全方位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渗入社区教育的意义分析入手,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渗社区教育的方法发表了粗浅的看法。

  • 基于社区教育传播途径的南通蓝印花布的推广研究 2020-06-01

    南通蓝印花布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独特的制作工艺、 蓝白相间的色调,蕴含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及地方独特的造物哲学.通过社区教育途径让南通蓝印花布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走进社区,是全方位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从南通蓝印花布渗入社区教育的意义分析入手,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渗社区教育的方法发表了粗浅的看法.

  • 基于“互联网+”的非遗类手工艺传承创新策略研究——以潍坊嵌银漆器为例 2020-06-01

    在“互联网+”合背景下,非遗类民间传统手工艺开始注重保护和传承,开始由生产性保护向产业化保护过渡。品牌、技术、专利、宣传等立体化运作,使得传统手工艺的地位持续上升。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嵌银漆器为例分析,如何使其揭掉被保护的标签,走入生活,融入生活,由产品变成商品,在生活中得到持续的发展,才是非遗类传统手工艺完成现代文化产业转型,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表现。

  • 基于“非遗桂林”视角下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0-06-01

    将桂林非遗文化的内涵融入工艺美术品设计课程教学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紧密结合,以非遗传承人带领学生接触更多“非遗”技艺,对“非遗”技艺进行教学资源转化与整合,融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工艺美术品设计过程中更有文化自信获得感,探索高校工艺美术品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路径。

  •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统工艺传承自或然臻于必然之道 2020-06-01

    一、不确定性——传统工艺传承之虑自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十数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众多重大成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要项的传统工艺已有众多项目列入国家级名录,占总量的四分之一强。特别是2017年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标志着发展理念和施政方针的重大提升与转变,因其符合客观规律、体现了全民意志

  • 传承人视角下麦草画工艺发展路径研究——以汝南袁月英麦草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人。传承人掌握着非遗的核心技艺和知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的传递者。传统工艺类非遗中的麦草画工艺是由手工艺人利用相关工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传承人在这类非遗传承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保护好传承人,是解决非遗传承危机的关键,也是实现非遗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以袁月英麦草画为个例,从传承人的视角出发,探索适合麦草画工艺的发展路径。

  • 浅析苏州“非遗”宋锦的文脉及工艺特征 2020-06-01

    苏州宋锦织造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针对宋锦缺乏传承人的现状,对宋锦的起源和发展、分类和组织、传统的宋锦织造技艺及宋锦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阐述,认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宋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提出政府、非遗传承人、高校和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宋锦非遗传承人。

  • 对古镇旅游开发与传统手工艺保护的研究 ——以天津市杨柳青古镇为例 2020-06-01

    天津市杨柳青古镇是京杭大运河沿线重要的历史名镇。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杨柳青古镇利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展示杨柳青地区传统手工艺作为重点品牌进行推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但也发现其在利用旅游开发和传播传统手工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以杨柳青古镇为例,探索类似杨柳青模式的古镇旅游如何走出非遗文化旅游表面化,如何利用旅游业发展和传播传统手工艺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