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29 条数据
-
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保护* 2020-06-01
融合田野调查与学界已有研究,论文探究了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保护中市场实践经验不足,理论研究缺位的问题。基于市场化语境下分析传统工艺类“非遗”的保护,应从发挥传承人文化主体性以促进非遗传承,到保护与开发并举以保障其市场发展条件,再到依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造血补血”以获取内生发展动力,进而建构一条传统工艺类非遗市场化保护与发展的可能路径。
-
后工艺时代文创设计的教学思考——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评述 2020-06-01
后工艺运动的概念是马克·雷曼(Mark Lyman)于2007年提出的观点。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作室手工艺运动,后工艺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超出了原来手工艺定义的局限。今天的手工艺专业越来越具有复杂的智知性内涵,同时还需要对新材料进行不断实验与探索,与艺术、设计相互交叉。在近十年后工艺的浪潮中,国内院校里的手工艺面貌与国际趋于同步,其具有独立的价值观而非设计或艺术形式下的材料替换。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简称"南艺")的文创设计方向面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维度的需求,在设计教学与实践中打通了艺术、设计、科技、经济等学科的壁垒,多学科交叉、共享,并准确把握了自身学科语言,以寻求新时代所需求的教育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以玻璃工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健康发展问题,该文通过理解与剖析非遗文化内涵,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形象符号对产品进行易用、创新设计,将非遗衍生品从以往的观赏品变为现代生活中的日用品,从而以设计驱动消费,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被世人传承下去。该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玻璃工艺为例,探究现代玻璃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使玻璃艺术在现代经济、时代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技艺展陈实践 ——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流变性、地域性等特征,使传统技艺展陈对人文氛围、制作技艺过程和人的价值有着更高的要求。自2015年12月以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与苏州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八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通过展览,组织方、参展人、观众进行互动,内容逐渐丰满,品质也随之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员之一,笔者在此就"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的组织经验进行分享并供探讨。
-
基于服务设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研究 2020-06-01
研究服务设计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APP设计。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非遗手工艺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APP现状。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运用服务设计方法,提出构建"趣缘社区与产品定制服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策略和实践。运用服务设计思维,设计以"趣缘社区与定制服务"为核心的"寻坊"非遗手工艺APP。以兴趣为核心构建虚拟社区,将趣缘社区与定制型服务结合,以实现多方共创非遗手工艺文化与衍生品,为非遗手工艺类APP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
流水不争先,美食不争炎凉 2020-06-01
日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与饮食直接相关的非遗项目约30项,还不包括茶酒盐油醋糖等食品工艺项目。整体来看,第五批饮食类非遗项目的总数快接近前四批的总和。自公示以来,似乎少了七年前(第四批)时的关注热议,网络上一片平静,或许是疫情的局地反复和变化让人无暇顾及,但仔细分析该批入选的饮食类非遗项目,我们看到了亮点,也看到了使命。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
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高职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瓶颈,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创新同样面临着困境。高职院校作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有义务和使命在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有所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优势,开展实地性研究,积极探索传统手工艺(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人才高职培养对策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