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7)

共检索到 17 条数据

  • 文化空间视野下的晋祠庙会 2020-06-01

    晋祠庙会是以晋祠博物馆与圣母殿、水母楼、献殿为载体,为祭祀水母娘娘与圣母娘娘而进行的赛神会,是集祀神敬神、搭台演剧、集市贸易于一体的庙会活动,是当地宝贵的文化财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文化空间的视野切入,将晋祠庙会从文化与空间两个角度划分出三个圈层,将晋祠庙会视作地区特有的意义空间,对其进行多重性的功能分析,以期从整体性角度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思路。

  • 活态传承新途径——以佛山祖庙庙会为中心 2020-06-01

    佛山祖庙庙会历明至清,到清代中后期达到全盛,成为佛山最为隆重且极具本土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该活动曾中断半个多世纪,于2002年恢复。2008年,佛山祖庙庙会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新的传承发展契机下,如何活态传承庙会,实现"非遗"保护和民俗传统的互动同构,多形式多维度演绎庙会民俗,丰富和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成为值得探讨的议题。

  • 文化空间类非遗的空间画像及与物质文化遗产的联动保护初探——以无锡惠山庙会为例 2020-06-01

    探讨了作为非遗专有概念"文化空间"的概念流变,对学术界关于文化空间的研究做了归纳。以政府公布的民俗非遗无锡惠山庙会为例,从文化空间视角对其进行了再认识,并尝试对其进行空间画像,发现空间画像的过程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性进行再认知的过程,从而提出与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联动保护的构想。

  • 探寻道口古镇文化及其建筑风格的魅力所在 2020-06-01

    道口古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境内。相传4000多年前,道口地处古渡口,因摆渡人姓李,而被人们称为"李家道口"。到明清时期因卫河的航运能力而享誉全国,享有"小天津"的美誉,并于2014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但是近些年由于卫河航运功能下滑,对于古镇的历史已经很少有人再去讲述。笔者通过现场走访、深入郑州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和网络搜集等方式,细致地了解关于古镇的"非遗"文化,同时也是希望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自己的方式,给予保护和发扬,让更多的人认识古镇、了解古镇、走进古镇,让古镇全方位地呈现给大众,成为滑县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 瑰丽珍宝在身边 2020-06-01

    在每年家乡的春节庙会、元宵庙会、二月二庙会等节日中,人们会看到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比如舞龙舞狮、皮影、泥人等,殊不知,这些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原来,"非遗"并未脱离人们的生活而独立存在,它已经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从家具摆件到饮食起居,样样离不开,而这恰恰是我们弥足珍贵的财富!

  • 试论广府庙会对“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品牌培育的重要意义 2020-06-01

    越秀区作为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荟萃,在广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开展了很多创新性的探索,尤其打造出了"广府庙会"这一品牌活动,对新时期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由越秀区发起的"广东省非遗创意设计大赛",就是在广府庙会的文化土壤中孕育成长起来的,对探索新时期节庆活动对文化品牌的培育提供了新思路.

  • 今秋樟树药交会纪实 2021-08-26

    今秋樟树药交会纪实

  •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重申报"转为"重保护"阶段的"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面临着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样的传媒生态。要在传统和现代、世俗与神圣、地方性与全球性、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等诸多对立统一的存续要素间获得更好的发展,"非遗后时代"像泰山东岳庙会这样的传统民俗必须顺应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应和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全媒体转向"和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这一传媒生态,以提升社区参与度,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和平台、传播形式等层面进行更为多元的整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