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7 条数据
-
庆阳香包绣制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实践探析 2020-06-01
庆阳香包绣制自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庆阳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庆阳香包绣制被活化利用并融入民众生活,2011年庆阳香包绣制国家级非遗项目所在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虽在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方面初具规模,但却无法再上新台阶,要突破发展的瓶颈,须从项目保护单位职责、文化传统与创新开发等方面进行探析。
-
非遗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可以融合当地的特色,将非遗保护工作与当地的旅游开发和发展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既能够使得非遗保护工作,获得更多的财力支持.也能够凸显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走出一条有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
精神经济视角下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得到科学的利用、丰富文化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在精神经济的视角下非遗的开发是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历史价值,其教育价值更是不容忽视。其中创新、品牌等发展要素及文化再生产变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对此进行的传承保护状况却不容乐观,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迅速消失。
-
张掖市文化遗产——明粮仓的开发与保护设计 2020-06-01
对张掖市文化遗产——明粮仓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既可以为张掖提供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张掖民俗物品提供展出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提供空间载体.基于对张掖市目前旅游市场、明粮仓开发成旅游景点的客流量承载状况以及明粮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定性等进行的分析,对明粮仓开发、保护的设计主要是:利用现有建筑设置民俗文化展馆、经典曲目表演区、非遗保护时空隧道、数字展示体验区等,用来展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游艺与杂技、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民俗展品;利用现有建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心办公及其他配套用房,改造提升景区基础设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0-06-01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保持原真性有利于提升游客满意度及重游意愿,本研究应用AHP法和Delphi法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对非遗旅游资源构建开发评价体系,以期达到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目的。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看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经过漫长发展而积累的一种隐性宝贵财富,是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通常是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主要是记载与传播人类精神领域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具有一定的失真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被破坏、弱化,甚至直接消亡。非遗档案主要是对人类文化进行记载,档案部门在非遗档案建档、保存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弘扬人类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获得突出成绩的同时,档案部门也应当更加注重非遗档案保护工作,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建档、保存等方面,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对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转变传统工作思路,以馆藏为重要基础,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对非遗档案进行开发与利用,从而促进非遗档案实现良好传承。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形态开发——以少数民族“非遗”为切入视角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形态开发是当前民族地区非遗保护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认为: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化形态开发应该遵循“有限度地选择性开发原则”、“多样化与差异性兼具原则”、“政府参与引导原则”;在产业化形态开发模式上,应该注重“文化旅游业”、“影像制品”、“影视文学作品”、“文艺演出业”的开发。
-
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旅游开发对提高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管理水平、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ArcGIS分析京津冀区域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京津冀区域非遗整体呈集聚性分布,但区域差异明显,并呈现以中心城市为核心逐渐向外围区县扩散减少的分布格局;2)各类型非遗在结构及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大差异,结构上以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体,以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舞蹈类等为支撑,空间分布上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非遗资源差异最大;3)距所属城市中心越近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缓冲区内的非遗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最后从明确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重点类型、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文化特质和旅游差异性、借势国家级旅游品牌四方面对京津冀区域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