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47)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47)

共检索到 47 条数据

  • 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傣族象脚鼓为例 2020-06-01

    傣族象脚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蕴含着傣族丰厚的民族文化韵味,集中体现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影像艺术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数字影像艺术在偏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以傣族象脚鼓为例,实地探访取材,拍摄数字影像纪录片,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有助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 论影像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生存境况正在遭受现代化的冲击。影像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兼具艺术与传播的双重功能,可以将“非遗”以活态的形式广泛播扬,在“互联网+”时代,借助大数据和云平台传播,依靠融媒体和互联网的技术力量,以期实现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新路径,使之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留存的价值和意义。

  • 聊将影像记“非遗”——记“中国非遗传统舞蹈影像采集项目”工作组浙江考察 2020-06-01

    2019年2月14日至19日,由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组织的中国非遗传统舞蹈影像采集项目工作组,对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长兴百叶龙、海盐滚灯、温岭大奏鼓进行考察采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总计1372项,其中,共包含131个民间舞蹈项目。单从数量来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繁荣灿烂,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活态文物久存于世,中华舞人为此作了不懈的努力。早在20世纪40年代,戴爱莲先生深入康藏地区,收集整理当地的民间舞蹈,开创了中国民族民间

  • 留存与传播:宁夏非遗记录的影像人类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是文化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进行系统影像记录的国家工程,有着重要的时代文化意义。在地方实践中,国家意志如何进入,实践的过程中,传承人的主体诉求是否与国家诉求相一致,需用实践样本加以探讨。本文以宁夏非遗记录实践为案例,通过对宁夏实践的分析,探讨国家诉求中的"留存"与传承人主体诉求的"传播"间的张力结构,反思作为国家意志下行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的标准化操作中,已然存在与实践场域脱节的现实问题。

  • 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影像是记录、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与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影像化手段保护与传播非遗的必要性与优势,并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丰富影视创作,进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记录手段;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业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带货等电商模式也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 影像技术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以“同州梆子”为例 2020-06-01

    影像传播将大众文化消费导向与审美价值取向逐渐引入多元化的读图时代。伴随数字、网络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影响下的文化消费观念在迅速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图腾,却由于新媒体时代文化需求模式的改变而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空间。本文立足"同州梆子"的传承现状,旨在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影像技术,推进传统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的展现,为"非遗文化"争取全新的生存空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原则与对策研究 2020-06-01

    众所周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内容丰富,是我国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重要体现,是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虽然在世界范围内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我国以37项位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意识缺乏,导致众多传统的工艺以及传统文化形式在发展过程中遭到破坏,无论是从传承还是从创新角度都受到了制约。近年来,伴随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人们也逐步加强了保护意识,并在发展过程中,采用影像记录的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这不仅能有效加强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对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弘扬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影像记录对非遗项目实施保护的可行性以及特点进行有效分析,并就如何利用影像记录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发表了浅显的观点,以期与更多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影像对于非遗保护的相关课题。

  • 商城毛布底鞋手工技艺的文化传承与影像纪实 2020-06-01

    商城毛布底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古老的地方性文化记忆、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希望。纪录影像创作为毛布底鞋文化提供了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平台,诠释了民间技艺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持续发展。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非遗纪录影像的纪实活动生动地再现商城毛布底鞋传承人生活状况以及毛布底鞋的制作工艺和活态流变,彰显出其文化魅力与经济活力。然而,在生活方式与文化剧烈变迁的当今时代,商城毛布底鞋手工技艺面临着诸多的生存困境,只有通过培养熟练的手工艺人、创新设计理念和营销渠道、与国家改善民生政策相结合才能使之走出困境,实现有效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