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9)

共检索到 39 条数据

  • 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 2020-06-01

    进入21世纪,伴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新时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传承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而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共享记忆"的重要纽带,不仅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精髓,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至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并且在数字网络技术、互联网移动媒体等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中的非遗文化渗透也为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就新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视作品中的呈现意义进行探讨。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核心精神的实践载体,不仅是融汇了各式各样的文艺表演、表现形式、工艺工具等,更是体现了十分浓厚的创造精神,而伴随着当下"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浪潮的席卷,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得到一定的革新,借助于互联网的应用,来全面地去推动非遗的持久发展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生产和意义赋予 ——以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为例 2020-06-01

    应该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充分认识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在互联网传播中,应从非遗文化的参与者、工艺、历史、材质、作品及形成过程与生活环境等方面出发,充分确认非遗文化的符号意义,赋予当代气息的新意义,满足受众醇厚的故土情结、典雅文化品味等符号消费心理,表达手工艺、慢生活的美学追求。非遗文化传播的活态性不仅意味着作品的创新和生产,也要求尽量追求传承环境在百度百科或电商平台等网络空间中的再现。作者、道具、材质等信息的多媒介网络整合传播,不仅促进商品的生产,也可以在与受众协商性解码过程中,实现文化符号的再生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中动态互动的多模态分析 2020-06-01

    作为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形式,纪录片这一动态语篇中意义建构的场所由单一模态的文本变为包含多种符号资源的多模态话语,不同模态间的协同互动共同实现话语意义表达.本文以手工艺类非遗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为研究语料,根据视觉语法理论对纪录片中符号资源的分配互动与语篇人际意义的建构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结构内容与互动模式发现图像、文字与声音三种模态间相互补充协作,共同活性建构匠人技艺,引发受众共感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 2020-06-01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在全球大发展的潮流中,又有多少文化瑰宝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失不仅仅是我国的重大损失。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它们再次充满活力。继承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为关键是如何在保有“非遗”文化精髓情况下再次改造、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更好的相结合。

  • 阳新非遗名录与群众文化共享的现实意义 2020-06-01

    阳新县地处长江之滨,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其中具有历史价值和阳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向世人呈现着阳新两千年来"活"的传承文化.2013年,我县建立了非遗名录,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弘扬传统文化.本文梳理阳新非遗历史脉络,探究建立阳新非遗名录的现实意义.

  • 探究新形式下如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 2020-06-01

    做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有助于国内外更好的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做好新形势下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构建,将对新时期国内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 “非遗”在中国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提案 2020-06-01

    人是意义的存在物。这个本质,决定了任何教育的起始活动都是人为的事情,由此内在性规定了人类任何类型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一个意义事件,而非“事件意义”。意义事件是指凡出现的一个道理和行为都是公正适宜的事情。“事件意义”则是指在一个想法和行为中有可能存在着公正适宜的内容。21世纪初,在中国广泛兴起与持续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进入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体系这件事情,就是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一件十分显明与重要的“当代意义事件”。同时,从始至今讨论“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或研究也一直在持续。那么,在当下,对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