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9)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9)

共检索到 39 条数据

  • 遗产化实践与非遗的意义生产和共享——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考察 2020-06-01

    近百年以来,中国的传统民俗经历了一个遗产化过程。以佛山“行通济”民俗为例,在文化、经济、社会的变迁和转型过程中,其文化内涵经历了从求子到求财到慈善的变化,其文化价值则经历了从俗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公共文化产品再到城市文化名片的变迁。民俗的遗产化实践实际上是一个适应时代变迁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共享的过程。当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正视这一持续进行的遗产化实践进程,不断对非遗进行适应时代发展的意义生产和共享,方能使其得到可持续的活态传承。

  • 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2020-06-01

    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步认知和开掘,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显现出积极的动能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剖析其绵延至今的承续动力,解析其从"遗产"到"资源"的实践过程,对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认知、开掘传统文化遗产的"杠杆"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与拓展,无疑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 文化自信理念下的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当前的形势下,文化自信已经成了我国的发展战略,这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是万千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文化自信理念下,思考非遗传承与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

  •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2021-08-26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 高校图书馆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与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大众长期以来智慧的传承与延续,其中凝聚了深厚的文化理念与人文底蕴,更是推动我国文化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无法比拟的经营实力与优势资源,从非遗项目的传承到发展的各个环节,发挥自身重要的承载作用。本文从高校图书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分析入手,结合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意义与优势认识,从而探究高校图书馆服务非遗保护的具体策略。

  • 基于叙事传输理论研学旅行中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以非遗研学旅行为例 2020-06-01

    本文基于叙事传输理论,以非遗研学为例,阐释了在非遗叙事情境下中小学生价值理想的建构和意义的转移。价值理想建构是学生经历非遗叙事体验后对非遗文化内涵的领悟并建构或重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意义转移是在自我价值理想指引下产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意向。本文认为在非遗研学课程中,非遗传承人的口头和行为叙事会让学生进入叙事传输状态,传承人讲述的故事会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建构中小学生群体的价值理想并实现意义的转移。在这其中,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与自我一致性理论帮助解释了非遗叙事影响学生价值理想建构和意义转移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依据影响叙事传输效果的因素对教育部门和学校提出相应的实践启示,以期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研发提供借鉴意义。

  •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倡的保护方式,它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生产性保护的案例,试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 青龙秧歌舞“猴打棒”考察研究 2020-06-01

    青龙满族自治县“猴打棒”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属于秧歌舞的一种,距今大约300年的历史。“猴打棒”早期产生于民间的祭祀仪式中,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在当今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大背景下,如何深入挖掘和保护“猴打棒”,剖析其内在的文化学意义。通过传承方式的创新来保护其传统文化的特色,来弘扬多元一体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为其他少数民族县域甚至其他地区提供经验便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