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85 条数据
-
湖北近代手工艺人研究——以竹器名匠章水泉为例 2020-06-01
在当前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因其造物致用而备受重视。我国几千年的手工艺文化发展至近代已日臻繁盛,手工艺人成为手工艺文化传承的主体,其用一双巧手带给人们便捷、精致的生活。湖北近代手工艺繁盛,屡获国际殊荣,章水泉因技艺精湛而成为湖北近代手工艺人的杰出代表,在其晚年受到政府极高礼遇。通过研究章水泉的手工艺生涯和精湛技艺,可以窥知湖北近代手工艺和手工艺人的概貌,亦为当下非遗保护、艺人传承提供借鉴。
-
特殊教育学校服装教学中非遗手工艺传承实践路径探索 ——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深受国家重视,政策指出,要将非遗教育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传承和发扬非遗手工艺非常必要。文章以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选取与服装设计密切相关的手工印染及刺绣技艺,结合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的特点,探讨特殊教育学校服装教学中非遗手工艺传承的实践路径。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
基于消费者视角的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研究——来自四川省绵阳市的调查与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绵阳市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从消费者对研究对象的认知态度、产品评价及项目知名度等方面,结合走访非遗传承人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解读研究对象的生存发展现状,提出区域内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开发利用的三条新路径:一是通过开发多元化产品实现非遗项目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服务的升级;二是利用"互联网+"提高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融合区域内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企合作推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
传统手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体验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御窑金砖博物馆为例 2020-06-01
苏州御窑金砖博物馆是江南地区少有的既涵盖物质文化遗产——御窑遗址,又系统性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砖制作技艺的博物馆。文章针对御窑金砖博物馆展示体验设计上的创新举措展开研究,分析了场域内持续性的氛围感营造、多维度的展示空间构建和递进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三个方面问题,归纳了其对后续同类型博物馆设计改造的启发,以期为"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化传承提供思路。
-
基于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双重视野下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传承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文章认为,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核心价值是“技”和“艺”的统一。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
-
“新”设计助力“老”工艺——非遗与新媒体的教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祖辈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的改变,非遗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诉求的脱节,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逝,非遗手艺人“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工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创新设计的介入以及新的传播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场景中。
-
基于服务设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研究 2020-06-01
研究服务设计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APP设计。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非遗手工艺传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APP现状。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运用服务设计方法,提出构建"趣缘社区与产品定制服务"的非遗手工艺APP设计策略和实践。运用服务设计思维,设计以"趣缘社区与定制服务"为核心的"寻坊"非遗手工艺APP。以兴趣为核心构建虚拟社区,将趣缘社区与定制型服务结合,以实现多方共创非遗手工艺文化与衍生品,为非遗手工艺类APP的设计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