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4 条数据
-
非遗活态传承,提高公众认识——以扎染体验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土壤之中,是民族文化复兴,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基础;然而现代化、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些民族民间文化由于失去原来的生长环境,正在面临萎缩和走向衰亡的困境;时尚的、新奇的文化形态往往能够迅速被现代人所捕捉.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非遗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传统的、落后的文化而存在.这种现象值得忧虑,但也值得作为.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人工智能、VR技术、直播技术以及5G时代的来临,我们如何从当下社会语境中找到更适合非遗传播和弘扬的手段?本文试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入手,以扎染体验为例,探讨如何以活态传承形式传承传播非遗文化,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以此为非遗的宣传与弘扬理论工作尽绵薄之力.
-
传统与现代之间 ——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2020-06-01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
非遗视角下听障大学生扎染技艺创新传承路径研究与实践 ——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记忆符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如何顺应时代,将传统手工艺非遗资源引进特殊高等教育体系,如何对听障大学生实施传统手工艺类非遗职业教育,已成为特殊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文章选取扎染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通过分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听障大学生开展扎染非遗技艺的传承优势与必要性,探索传统扎染技艺与残疾人高等艺术教育的多种融合路径,使扎染技艺在听障大学生中广泛传承与弘扬。不仅拓展了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路径与人群,同时也拓宽了听障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雨花中学 扎染:一体化、分学段推进 2020-06-01
非遗项目解读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同时也是湖湘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关注度受限,以扎染为代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举步维艰。2012年,凤凰扎染技艺入选为第三批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