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8 条数据
-
精准扶贫视域下重庆荣昌陶的复兴路径 2020-06-01
目的探究荣昌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DE导向下,如何聚合陶产业的利益相关者,驱动荣昌陶艺术和经济的双重引擎价值功能,实现陶产业的复兴和繁荣。方法通过分析荣昌陶的人文艺术价值,参照国内陶瓷产业发展高地放弃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路线,借鉴三重螺旋理论基础衍生出的四重螺旋模式,从产学研的角度分析各利益相关者的功能。结论单向度的产业主导及工业陶的定位,为荣昌陶的复兴之路蒙上阴影,行政主导的唯经济论不利于非遗项目的恢复和发展,只有聚焦艺术陶和营造陶文化艺术的生态环境,才有利于荣昌陶的发展。
-
文化扶贫下的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 2020-06-01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乡村地方的文化和知识体系,由于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成为非遗管理中的短板。当前,在文化扶贫政策背景下,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逐步得到各级单位的重视,而当前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也为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鉴于此,本文从文化扶贫角度入手,结合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当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扶贫下的乡村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
-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磨皮村彝族非遗(磨皮花鼓舞)调研 2020-06-01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磨皮村彝族非遗(磨皮花鼓舞)调研项目,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用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具体过程。
-
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 2020-06-01
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方面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本文围绕着磨皮村彝族非遗(磨皮花鼓舞)调研项目,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如何用非遗文化,带动当地扶贫的具体过程。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发〔2019〕166号) 2020-01-08
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2018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通知,确定了第一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一年以来,各重点支持地区陆续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做法。为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范围,全面推进非遗助力精准扶贫。
-
四川兴文苗族旅游扶贫情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民族地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有时产生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基于四川省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案例的研究发现,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情境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扶贫攻坚提供资源支撑,通过合理的政策规范和市场引导,采用节事活化、景区集中展示和非遗街区建设三步走的策略,能够实现非遗保护、旅游开发、精准扶贫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
文化扶贫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新思路 2020-06-01
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方的文化记忆,是振兴乡村的基础之一。受到地域及物质、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一直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短板。在目前文化扶贫的背景下,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得到重视,同时,移动互联时代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尤其是网络直播、短视频的兴起为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对此,本文分析了当下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困境,并对移动互联时代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播新思路进行了探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扶贫的内在联系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仅是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促进非遗项目的产业化,把非遗产品开发与扶贫联系起来,有助于帮助贫困人口学习传统技艺,促进贫困人口就业,达到巩固脱贫成果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非遗保护与传承与扶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