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68 条数据
-
三见“深扎” 2020-06-01
2019年7月去广西,是我这两年来随中国舞协的第三次"深扎"。尽管每次都时间短暂,行程匆匆,但三次"深扎"的叠加,却因为地域、现象和人事的不同而见识了相同的特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下简称"非遗")已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重视并倾举国之力。此次"深扎"的性质相似内蒙古:不是民间的自主活动,而是专门组织的活动。但所见的情形却异于内蒙古:确实看到了"非遗"。原因在于本地原来就有相关的形式。但是,这里的"非遗"也需要打上引号,其"非遗"已经是遗存,就是"非遗"的遗存。
-
我国非遗扶贫政策法规解析 2020-06-01
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中华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以文化形态存在着,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1]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宝藏,其文化价值应保护。在社会转型的当今,其经济价值也应得到发掘利用。党的十九大以来,精准扶贫这一新思想已成为当前指导我国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文化扶贫与时俱进地作为政府扶贫攻坚的一种重要手段,与精准扶贫新思路、新方法融合
-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山西实践 2020-06-01
近年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部门把“非遗助力精准扶贫”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非遗保护形成新的气象和格局,非遗传承实践日趋活跃,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新道路,注入了新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成为扶贫领域的新亮点。
-
非遗老手艺,如何化为脱贫新动力 2020-06-01
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人民智慧的象征。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今非遗正以人们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传播着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更应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助力文化扶贫、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考虑如何让非遗更好的融入百姓生活,来助力脱贫攻坚,共同迈进全面小康。
-
广西连片特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 ——基于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的分析比较 2020-06-01
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结合,成为精准扶贫"造血"的新范式。通过对广西连片特困地区内的融水梦呜苗寨、三江程阳八寨景区,基于管理模式、非遗资源转化旅游项目、扶持政策及配套三个方面,对两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的实践进行对比。提出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资源,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实际,选择适宜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及旅游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更多优惠政策倾斜向民族连片特困地区。
-
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形成创收增长极——“非遗+扶贫”的湖南实践 2020-06-01
湖南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独特的自然资源给湖南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实施以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利用“文化和旅游因子”,以非遗扶贫工坊建设为主要抓手,创新探索“非遗+扶贫”模式,打好文化和旅游扶贫“组合拳”,激发内生动力,取得了较好成效。
-
辽宁省统一战线利用“非遗”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利于推进精准扶贫,有利于推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和乡村振兴。在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过程中,统一战线有责任也有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围绕中央统一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积极参与落实辽宁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工作,利用"非遗"努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 2020-06-01
顺昌县地处相对偏远山区,传统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留。近年来,顺昌县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保持“非遗”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和传承人的带头作用,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大力支持企业创新、传承人创业,有效促进了传统工艺振兴,助力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