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4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东湖醋园为例 2020-06-01
自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为"非遗")"生产性保护"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在这一概念的核心与原则等方面已经逐步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以何种路径实现非遗的生产性保护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作者对山西省国家级非遗项目"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发现工业旅游对传统技艺型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具有很大的作用。论文首先对山西老陈醋东湖醋园工业旅游的实践进行了细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工业旅游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关键要素,最后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生产性保护的三大核心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反思。
-
乡村振兴背景下沙河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沙河豆面印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工艺流程简单,独具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做好豆面印花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振兴乡村传统工艺及文化,对促进从业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传统手工技艺工作室及陈列馆,融入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发展,借助数字化网络平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是豆面印花技艺现代传承的新路径。引入现代印染及信息技术,融入流行设计元素,改进印花工艺等"技"的变革,丰富了印花产品的样式、衍生品;做好非遗元素的拓展等"艺"的创新,是豆面印花在传统工艺振兴中再生的主要途径。
-
艺术管理视野下雷州葛布织造技艺非遗传承的现状反思 2020-06-01
2019年广东雷州葛布织造技艺申请非遗的成功离不开申请非遗期间有效的艺术管理,申请非遗成功后,它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专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营销手段与实践方法。为此,在雷州葛布织造技艺的非遗传承现状的基础上,从艺术管理的视角对葛布织造技艺传承的管理的形式、SWOT及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希望能为雷州葛布织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新思路。
-
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特点及生产性保护 2020-06-01
古法榨油工艺是我国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制油方法、技艺特点凝结着中国古代科技精神。回顾了我国古代的制油方法,总结了其技艺特点,阐明了古法榨油产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在此基础上,挖掘出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提出通过树立"非遗"品牌意识、建立古法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关联等措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的建议,旨在促进古法榨油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资源到经济资源的转化。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路径之一。有效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必须了解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展开调查及访谈,利用SPSS20.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对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认知程度、价值认同、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其消费决策模型,以期能为保护与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
新媒体时代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产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以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新媒体在对于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中的价值,分析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播现状,归纳出需转变主流思路、,拓展传播渠道,、融入现代技术,激发活力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为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保护部门提供可实行施的方案,同时也为类似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传播提供参考借鉴。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