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4 条数据
-
非遗桦树皮文化表现形式与工艺对比 2020-06-01
非遗桦树皮文化(以下简称"桦树皮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从文化角度,证实了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生活生产状态;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这些北方狩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及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桦树皮文化是研究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史一块弥足珍贵的"活化石"。文章将集中分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文化的表现形式并对其工艺进行集中对比。
-
基于RMP分析的四川省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20-06-01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四川省制定和出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根据《条例》要求,结合RMP理论分析,四川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利用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单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手工技艺类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加强科技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融合发展;打造手工技艺类非遗特色小镇。
-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教育传承地方非遗服务水平调研报告——以黎明职业大学传承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浔埔女服饰制作技艺不但包含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还与特定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依存。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尤其要重视保护和传承这一类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地方非遗进入高职课堂成为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传承地方非遗工作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担当,要做到发展性传承的同时又能保持其活力及本真,需构建行之有效的高职院校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助推高职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本文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以期为郴州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饮食类非遗的重视与保护。
-
茶坑石雕刻技艺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将"非遗"人才培养融入职业教育,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特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茶坑石雕刻技艺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地方政府、高校、企业合作模式等多方面,探索"非遗"项目校园传承模式。
-
“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项目 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2020-06-01
日前,正在公示中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有9个项目涉及饮食类,而由中国烹饪协会申报的“中餐烹饪技艺与食俗”项目也“榜上有名”。《中国京饪》杂志记者注意到,该公示名单中所涉及的饮食类“非遗”项目有安徽省申报的“徽菜烹饪技艺”、四川省申报的“川菜京饪技艺”、广东省潮州市申报的“潮州荣红技艺”等。
-
以步骤拆分来传承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汴京灯笼张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由来已久,本文针对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进行分析,以汴京灯笼张为例,提出一种解决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的可行方法——步骤拆分,在尽量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与艺术价值的同时,降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度,为非遗产业化和面向大众传播奠定基础。
-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1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