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14 条数据
-
从本雅明“光韵”理论看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价值与传承 2020-06-01
本雅明"光韵"理论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艺术品的"光韵"逐渐凋谢。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技艺传承历史、传承人群的故事、作品的独特魅力,承载了迷人的"光韵"。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品的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偏移,非遗"光韵"遭受廉价工业复制品的外来冲击,又因在保护过程中卷入混杂的市场而日趋凋谢。注重发掘、传播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光韵"价值,有利于实现其在工业复制品时代的传承与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学旅行的有机结合——以贵州石桥村古法造纸为例 2020-06-01
石桥村皮纸制作技艺,于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后,其造纸技艺得到了有效的活态性保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传承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此,试从非遗保护与文化旅游的角度出发,分析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研学旅行开展的可行性,并以研学课程为核心提出改进石桥古法造纸研学旅行形式,使其适应传统技艺类非遗文化传播的要求,以期对石桥皮纸制作技艺的文化传播、传承给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
AR技术在江西非遗技艺和美术保护中的应用初探 2020-06-01
2018年世界VR产业大会在江西南昌的召开,2019年5G在南昌的试点使用都标志着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有着极高的美学研究和保护价值,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把AR技术和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的自身特点相结合,有效地实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
-
基于教育精准扶贫的侗锦生态文化保护区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传,与各民族人民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流变文化遗产。因此,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创新等产学研活动,培养非遗文化创新创意人才,才是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和教育精准扶贫可持续、可复制的有效发展模式。
-
古籍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综述 2020-06-01
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文化部非遗司在国家图书馆挂牌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具体负责开展古籍修复技艺在全国的传承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工作,综述古籍修复技艺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
灌河流域民间传统技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2020-06-01
灌河流域民间传统技艺课程主要是指灌河流域传统手工制作技术和传统的地方曲艺技术等内容,这些传统技艺大多已被列为不同级别的非遗保护项目,校外教育基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需要完成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本文主要通过课程开发背景、课程的价值、课程相关资源的整合、课程体系的建构、课程的实施与管理以及课程的创新之处进行探讨与分析,希望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
高校“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以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走进晋中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夹杂着祖辈情感、生活经历而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人类文化传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具有传承和发展的必要性。地方高校作为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地,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与义务。在山西省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晋中学院引进了灵尚刺绣传统技艺,设立了刺绣传习班,鼓励学生用实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灵尚刺绣引进晋中学院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目前尚处于雏形阶段,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只有落实学校、企业和学生3方的保护与传承责任,方可有利于刺绣传统技艺与高校研习基地的双向互动,从而促进非遗保护的系统化和多样性。
-
“非遗+”:破解传统技艺传承发展难题的新途径 —— 以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为例 2020-06-01
家族传承规模小,技艺复杂收益少,传承保护招徒难,文旅结合渗透低,潜在市场拓展弱,保护发展财力紧,这是当前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遵循保护中传承、传承中发展的要求,以“非遗+部门”形成保护合力;“非遗+宣传”辐射文化影响;“非遗+教育”创新传承模式;“非遗+市场”拓展潜在空间等“非遗+”模式,是破解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与发展困境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