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5 条数据
-
对非遗文化报道的分寸把握 2020-06-01
本文对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的分寸把握问题进行了思考、阐释和总结,有利于在该领域的报道中进一步打捞、传承、推广、传播和助力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
新媒体如何“盘活”非遗 ——以“在柳州”APP“龙城匠心”访谈系列为例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非遗匠人们成百上千年来积攒的智慧,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让它们永远成为历史。然而目前社会上坚持使用古法手工艺让非遗文化持续发光的人屈指可数,他们大部分人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新闻报道的触角延伸到他们身边,才能让他们的"高光时刻"得以重新绽放。本文结合笔者对柳州1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的深度专访经历,探求新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地使用笔尖上的报道"盘活"非遗,让更多普通人了解非遗、喜欢非遗,从而对其进行传承和保护。
-
汲取文化力量 赋能辽宁振兴 ——专访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宋晓冬 2020-06-01
非遗是国之瑰宝,将其发扬光大,需要群策群力,更需要创新,应时而变,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探索非遗传承发展之道。一言以蔽之,承载着匠人匠心之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巧夺天工之技的非遗项目,亟需在时代的版图上,找到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完美契合点。一群有识之士正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彰显出非同凡响的动人风采。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们一时无法实地采访更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典型人物。今后,我们将对更多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宣传报道,以飨读者。
-
“非遗”+旅游: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2020-06-01
我在湖南日报社工作10年来,主要是从事文化和旅游新闻报道,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联度极高,旅游景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方法上则要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
1949—1982年农村土地所有权变更对民俗活动的影响——以莱阳豆面灯碗信俗为例 2020-06-01
莱阳豆面灯碗信俗于2011年开始申请省级"非遗"项目,在2013年审批通过,成为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期间,莱阳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李梦等人曾对该民俗进行过现场调研,并将文字资料发表于《烟台日报》a,这篇名为《祈福纳祥的莱阳灯碗》文章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篇直接针对于莱阳豆面灯碗信俗的专题报道。该报道从面灯的制作、送灯的程序以及灯碗祈福纳祥的功能这三个角度对莱阳豆面灯碗信俗进行详细描述,故本文中对于该信俗活动本身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