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0 条数据
-
艺术高校“非遗”进课堂——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为例 2020-06-01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传承和发展,但是往往忽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与高校建设普及非遗文化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在现实需求和价值追求方面具有高度耦合性。当前高校的非遗传承与普及传播亟需加强。 [1] 应科学确定目标,系统、全面、持续、创新性地将非遗传承、普及和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追求[2] 。以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承 传播为例,将“非遗”项目引入高校开展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通过“侗族“非遗”文化导入”、“广西侗族银饰制作体验”、“广西侗族银饰文化传播影视脚本设计”、“广西侗族银饰文化媒体传播”四个教学阶段,指导学生完成作品。通过探索课程的重点难点,展现引导学生设计实践的教学过程,实现对侗族“非遗”银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对相关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
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设计的理念与实践 2020-06-01
广东客家席狮舞,原是当地香花僧人做斋时卷席为狮起舞的穿插表演,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笔者以"惟真求新,与时俱进"的理论,在席狮舞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设计广东客家席狮舞课程,赋予其教学形态的新面貌,由此对非遗舞蹈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
-
“新”设计助力“老”工艺——非遗与新媒体的教学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祖辈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但是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诉求的改变,非遗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诉求的脱节,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逐渐失去了自身生存的土壤、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逝,非遗手艺人“老龄化”严重,越来越多的“老工艺”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创新设计的介入以及新的传播方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场景中。
-
基于微课的潮绣课程创新应用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金属立体刺绣的代表,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在设置潮绣课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根据微课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文章探讨了微课在高校"非遗"潮绣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与预期效果,通过微课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潮绣教学方式,将课堂中心由教师转移到学生,以期为高校"非遗"潮绣课程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潮绣文化。
-
全球传播视角下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0-06-01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圈,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腹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特色突出.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推广中原文化,打造河南文化品牌,提升河南文化的全球传播力意义重大.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状,从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非遗素养、教学方式手段等多个维度,提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以期创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方式,提升中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
“非遗”传承融入教学实践* —以湖北美院风景园林专业风景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2020-06-01
本文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困难与问题,提出了对非遗传承人和非传承人区别对待的教育策略。对于非传承人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教育的具体课程进行了探讨。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课程作为试验案例,分阶段地分析了学生学习中的现象与原因,探索与总结教学中可以操作的经验,针对非遗传承与保护融入风景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具体遇见的一些问题尝试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如通过强化教师的课堂干预与教学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等。
-
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探索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开创特殊时期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等工艺进校园、进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并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寻求疫情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教育。
-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6-01
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探索疫情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有效措施,从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入手,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