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40)
新闻(2)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40)
学术交流(2)

共检索到 142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包含着重大意义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见证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目前,非遗的保护手段主要是以提升认知、深化研究以及呼吁保护为目的 ,因此创造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是非遗保护的必要条件之一。基于以影像为载体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的创新概念,以泾县油纸伞视频制作为例做研究,为非遗保护创造优良的传播环境、延展传播效果,有效并创新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以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为例 2020-06-01

    随着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传播研究的日趋增加,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发展成了关键问题。本文从察哈尔非物质文化遗产“阿斯尔”数字化传播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使用新媒体技术对非遗传播的必要性。通过对“阿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传承方案,有效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察哈尔地区民族文化、延展现实研究等多重意义。

  • 文南词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基于安徽宿松、东至的文南词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实践 2020-06-01

    数字化保护就是将数字信息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借助数字技术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综合性数字系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当下非遗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遗"保护的新热点,通过对非遗文南词个案调查,从文南词数字化保护的意义、文南词数字化保护面临的问题与困惑、文南词数据库平台建设及主要内容三个层面,提出文南词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引入非遗项目的教学探讨 2020-06-0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民群众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迅速改变,普通民众对于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的关注度正在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外国文学及文化思潮呈蔓延式推广,使得我国民间文学的生存空间正逐渐被侵占,如何在当前现代化技术背景下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现今文化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自身特点,运用数字化交互技术进行传承,在艺术设计课程中运用项目制教学,从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已逐渐成为保护非遗的重要方式。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验及启示 2020-06-01

    当前,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逐渐成为对非遗进行数字治理和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方式。随着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通过对广东、浙江、山西、福建4省非遗数字化保护整体情况、典型案例的总结分析,得出可供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学习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应当抓住历史机遇,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非遗新路径,从而促进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全面发展。

  •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影视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2020-06-01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种类较多、涵盖范围广、特色鲜明,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资源内涵均较大。在数字影视技术的推动之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又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途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赣南客家非遗文化。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南客家非遗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其次,分析了数字化影视传播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优势,同时对应用数字化影像进行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传播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 大数据视域下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 2020-06-01

    大数据的视域下,以赣北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赣北戏剧非遗数字化平台建设提出了构想是合理保护赣北非遗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赣北戏剧非遗现状介绍,分析了其面临的时代困境,从建设赣北戏剧数字化虚拟博物馆、建立赣北戏剧特色素材库、申报传承基地与文旅融合、进行赣北戏剧平台的数字化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数字化平台的构想,就平台的运作提出可行性实践方案。

  • 大数据视域下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2020-06-0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问题突出。应从如何依托资源特色,搭建非遗数字化平台,应用数字化技术几方面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字化保护,做活原有资源,增强非遗文化的创新力、传播力和辐射力,促进江西"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和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