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2 条数据
-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再思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之所以成为知识产权模式不能承载之重,在于知识产权固有的制度缺陷性,这种固有缺陷能否通过知识产权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来解决,是立法模式选择上的难题。然而,从保护少数族群文化利益的角度出发,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这一新型保护形式的运用,会使得少数族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进一步被侵犯或盗用的可能。因此,有必要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重新思考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障碍及对策。
-
从八宝团龙妆花缎复制谈云锦非遗档案的活化传承* 2020-06-01
百年老厂南京中兴源丝织厂曾经辉煌一时,留下许多宝贵档案资料。文章从云锦这一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兴源丝织厂与南京云锦的关系、八宝团龙妆花缎的复制、云锦色彩及数字化研究等,尝试利用科学的手段保护非遗文化,真正实现档案的活化再利用。
-
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路向 2020-06-01
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创造性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过程中的角色进行定义,解决非遗数字化过程中出现的包括数字信息管理低效、传承方式创新乏力、资源利用形式单一等新问题,并且进一步在非遗保护中发挥前瞻科技,诸如智能数据管理、破除信息壁垒、优化传承手段等作用。
-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温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是立足于传统的传承人保护基础上以数字化手段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从而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传承的目的。本文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特征,研究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意义,借鉴协同系统理念与绿色基础设施理念而构思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体系,最终形成"体系"至 "子系统"的格局,"非遗斑块"+"数字廊道"+"非遗基质"的运转模式。
-
新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创新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增强,国家间的竞争最终也将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对经济的发展都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我国政府也构建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成的保护体系,但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濒临消亡,非遗传承人居住的环境、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等社会现像都对非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现代信息社会,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发展以互联网为媒介用现代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创新发展研究。
-
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分析 2020-06-01
我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然其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千姿百态。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文化生态逐渐遭到破坏并产生变化,致使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危险,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文章分别分析了非遗数字化采集、存储、展示和传播阶段中的几种手段;以皮影戏为例具体分析,提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最后对尚待解决的难题展开思考。
-
基于短视频探析非遗产业化经济发展 2020-06-01
随着中国数字化与5G时代的兴起,社交网络成为现代人工作生活中异常重要的一部分。短视频的崛起,带给人们独处时了解世界、进入世界、探究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例如抖音、快手、微信小视频等。这些短视频平台成为弘扬与传播我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渠道,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使得非遗的相关产业链焕发生机。本文分析阐述抖音、快手上对非遗短视频的传播模式,分析短视频在非遗产业化中的角色与功能,探析相关路径,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与经济发展并行协调发展。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黑龙江省满族祭祀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凝练。满族祭祀文化是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既保留了满族人特殊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满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文章探讨了满族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为其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提出了传播策略,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