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142 条数据
-
论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近年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数字化"建设推进,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制订统筹跨部门政策措施,加强资金和设备投入,建立统一的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服务平台,开展非遗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开发合作,积极开拓非遗数字资源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共同推进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数字化"进程。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2020-06-01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 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 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
非遗侗锦织造技艺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2020-06-01
侗锦又称"诸葛锦",古称"轮织",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纯手工织物,是中国"女织"文化的活化石,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濒危的生存现状于 2008 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入手,结合侗锦织造技艺,提出数字化保护与创新发展路径,完善对非遗侗锦基础性研究,让数字化技术真正融入非遗之中,成为它生命的一部分,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下去,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
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保障社会精神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越来越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复杂。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条科学发展道路,即通过新媒体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具有明显的可行性,它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化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将着重探究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现状及其创新发展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特别是在非遗的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涉及面较全。但是,研究并非尽善尽美,还有一些亟待厘清和需要反思的地方。基于此,本文从非遗的可沟通性、非遗的传承人制度、非遗开发、非遗的数字化四个方面进行反思,希冀加深非遗的理论认识和保护实践。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浅谈 2020-06-01
数字化传播是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大势所趋.非遗传播者应顺应趋势,利用互联网传播思维打造非遗文化的价值网络.
-
非遗文化与非遗类儿童交互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审美和经济价值。如何更好得保护这份遗产并使其传承下去,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制作非遗类儿童交互产品,使儿童从小就接触非遗的文化体验。而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儿童类非遗交互产品也许会成为一条将非遗文化推广传承和儿童寓教于乐相结合的新途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