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8)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8)

共检索到 198 条数据

  • 时空视角下非遗数字化问题与策略研究 2020-06-01

    工业革命4.0数字化发展带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时空变革。数字媒体概念提出的几十年时光中,历史记忆载体的变化带来了文化理解的差异。将非遗数字化、视觉化,置入虚拟空间,再将文化内容映射到意识空间,在这来回穿梭的过程中非遗的意义是否发生改变?非遗数字化不仅仅是呈现形式,本文将以时空的角度透视数字化后非遗的意识特点,定义数字化非遗的传播空间,思考数字化问题的本源,探讨非遗数字化传播的体验策略与发展空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产物,包含了人们的丰富经验和无穷智慧,反映着文化个性和文化形态,极具文化、社会、经济、旅游价值。随着《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摘要》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非遗的传承危机一直存在,互联网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也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深度分析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特点、优势、问题及应用案例,科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体系,从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传承下去。

  • 非遗资源数字复合出版的构建与思考 2020-06-01

    非遗资源数字复合出版的创新之处在于复合,复合即将同一内容呈现在不同媒体上,充分发挥各类媒介优势,实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非遗资源数字复合出版有优势也面临诸多问题,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 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与推广策略研究 2020-06-01

    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原理,提出了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注重合法性、规范性,以原真生态及质量为本,资源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并从供给模式、征集渠道、供给保障等方面分析了以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的供给策略。最后探讨了非遗数字资源推广的传播过程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推广途径。

  • 槟榔谷景区非遗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设计 2020-06-01

    从用户需求角度,对槟榔谷景区非遗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进行分析。首先,对槟榔谷景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9项内容进行列表归纳,并整理出相应的非遗旅游数字资源。其次,对槟榔谷非遗数字图书馆的数据监测功能、用户信息推送、参与式电子书刊制作、知识库问答等特色功能进行论述。最后,对槟榔谷景区非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进行了展望。

  • 青州农民画的数字化传承路径浅析 2020-06-01

    在非遗资源保护和文化传承调研时,常常会听到传承人这样说,“非遗重在传承,传承重在坚守”,这句话既反映了他们具有甘于清贫、传承文化的爱国情怀,也充分彰显出他们对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现状的些许无奈。目前,对于非遗文化而言,传承文化后继乏力和人才培养不足已成为历史事实;所以,对于非遗,要坚守就要推广,要推广就要将非遗数字化,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做到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青州农民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它体现着青州的地方文化特色,美化着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着现代人们的文化思想,如果我们能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将农民画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通过极简方式传播讯息,进行智能推荐,整合农民画信息数据;通过趣玩游戏与视频教学让受众了解并学习;用娱乐化交互方式取代传统方式,提高年轻人与优秀画家的趣味化交互体验那么我们的农民画会不会走向一个蓬勃发展的明天?

  • 木蜡庄傩戏的数字化保护与影像活用探究 2020-06-01

    数字化影像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可以记录正在发生的事件,也能对其进行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数字影像不应该只是作为存储和保护的工具,还应实现其传播的价值,让人们关注和参与非遗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为非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数字影像记录不仅仅是保护非遗的目的,更应该成为数字媒体语境下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 基于文化产业理念的水族马尾绣工艺设计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水族马尾绣依托贵州全域旅游的契机,以"非遗+文旅+文创"的商品化形式谋求传承与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对民族文化本体的忽视,使得马尾绣的发展出现了价值定位偏离和文化消减等情况。从文化产业的理论视野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键首先是强化文化自信,其次是扩大文化认同范围;在技术层面则是大力推进马尾绣和水族文化的数字化转型,进而运用数字化技术与网络媒介,面向世界文化和艺术观念通过设计的方式创新和重塑马尾绣文化意象,从根本上激活马尾绣技艺的发展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