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1 条数据
-
“精艺匠心”非遗产品高端定制App ——继中华之国粹,承百年之兴衰 2020-06-01
千百年中华之精,于时间长河中流传之粹,承以人文,继以祖业,炎黄血脉源远流长。"精艺匠心"以现代科技为沟通桥梁,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传播,利用与如今年轻一代息息相关的电子科技向他们介绍中国历史悠久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让心系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传播者,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他们了解的,可以交谈的对象介绍给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受众。非遗的手工艺品是极好的收藏品,艺术价值和其涵盖的意义非凡,理应得到价值的实现。"精艺匠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致力于扩大非遗手工艺品的受众,致力于实现它们的价值。
-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在保护与对外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分散化、碎片化、条块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总结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播现状,辨析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先进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先进经验,构建非遗数据库、媒体传播链、智能交互网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传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对外传播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 ——以高州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以高州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结合现代大数据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大数据数字化的内涵,强调数字化与高州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性,然后基于当前高州木偶戏在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建立高州木偶戏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最后提出高州木偶戏创新化保护与传承对策,使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
-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数字信息化时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当积极寻求信息化的渠道和方法。基于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合理采用先进的科技,将数字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就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今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并从数字传播角度探究其国际化传播策略,完善衡水非遗传播体系,为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方法和路径。
-
论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近年来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科学规划、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随着"数字化"建设推进,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管理部门职能,制订统筹跨部门政策措施,加强资金和设备投入,建立统一的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服务平台,开展非遗工作人员和非遗传承人的技能培训,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的开发合作,积极开拓非遗数字资源与文创产业的结合,共同推进安徽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数字化"进程。
-
App界面设计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研究——以浏阳烟花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中的宝贵财富,理应受到保护和传承。在互联网发展壮大的当下,将数字媒体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一项很重要的创新,通过App界面设计宣传和传播非遗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其更好地与时代接轨,这不仅能够让浏阳烟花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有助于浏阳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
非遗语境下“非遗不可”App的界面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历史上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递,具有很高的研究和传播价值。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排在前列,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非遗正走向被遗忘的边缘道路,因此,对非遗的研究与传承保护便显得尤为重要。在信息化的今天,数字媒体已然成为趋势,手机更成为人们每日接触的媒介手段,由于现在国内外市场上对非遗App设计的开发研究较少,文章为了能让山西的非遗更好的传播给大众,设计了"非遗不可"手机App来更好了宣传山西非遗。论文基于对用户的心理研究和同类非遗App的调查对比,借助美学原理、人机工程、UI设计知识等一系列学科知识,并将研究结果运用到"非遗不可"App的设计中,用新媒体的方式来更好的展现山西非遗的魅力。在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会更加迅速,新媒体形式或许会更多,但传统文化终不能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将我们宝贵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