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201 条数据
-
新媒体环境下“非遗”的活态传承策略 ——以黑龙江省满族祭祀文化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是一个民族对于优秀文化的凝练。满族祭祀文化是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东北地区已有上千年历史,既保留了满族人特殊的文化内涵,也反映出满族历史的发展轨迹。文章探讨了满族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与挑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化传播为其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提出了传播策略,从而使"非遗"文化的传播和保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
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今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并从数字传播角度探究其国际化传播策略,完善衡水非遗传播体系,为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方法和路径。
-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以“互联网+”为视角 2020-06-01
随着数字化手段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日渐广泛,少数民族非遗传播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本文立足“互联网+”视角,分析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优势与壁垒,研究互联网与短视频、VRAR、博物馆、文创产品数字化再现的技术可行性,分析得出以建立观念为导向、创新内容为主体、拓宽渠道为载体、动员受众为依托、激活效益为目标的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布局。
-
后工艺时代文创设计的教学思考——南京艺术学院文化创意设计专业毕业创作评述 2020-06-01
后工艺运动的概念是马克·雷曼(Mark Lyman)于2007年提出的观点。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作室手工艺运动,后工艺在当下的艺术实践中,超出了原来手工艺定义的局限。今天的手工艺专业越来越具有复杂的智知性内涵,同时还需要对新材料进行不断实验与探索,与艺术、设计相互交叉。在近十年后工艺的浪潮中,国内院校里的手工艺面貌与国际趋于同步,其具有独立的价值观而非设计或艺术形式下的材料替换。同时,南京艺术学院(简称"南艺")的文创设计方向面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热潮,在教学上有了更多维度的需求,在设计教学与实践中打通了艺术、设计、科技、经济等学科的壁垒,多学科交叉、共享,并准确把握了自身学科语言,以寻求新时代所需求的教育模式。
-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进入 21世纪之后,全国各地均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甘肃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构建数字化保护模式,精心设置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不可忽视的是,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管理工作比东部城市起步晚,目前依然存在多种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数字化管理体系须待健全,数字化建设内容重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力度不足等,本文将在简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综合探讨解决对策。
-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吴手工艺为例 2020-06-01
本文阐述了从“形”的活化到“神”的活化,经历“固化—消化—优化”过程,区别对待分层实施的活化传承内涵。指出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承担起将非遗精神融入设计教育,建设非遗传人培育基地的作用。
-
基于数字影像艺术的非遗保护与传承——以傣族象脚鼓为例 2020-06-01
傣族象脚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蕴含着傣族丰厚的民族文化韵味,集中体现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特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数字影像艺术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进一步研究如何推进数字影像艺术在偏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以傣族象脚鼓为例,实地探访取材,拍摄数字影像纪录片,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有助增强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
“涵化理论”视阈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与变迁,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涵化理论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而是延伸至更加多元的数字化媒介中。通过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化效果,有助于了解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本质内容,了解受众与数字化传播主体的相互作用,并找出其中的潜存问题,从而更有效发挥和促进体育非遗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