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8)
新闻(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8)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201 条数据

  •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向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数量和种类繁多,传统的保护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非遗”数字化保护对当前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来说尤为重要。数字化技术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通过“非遗”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化“非遗”平台推广、数字化“非遗”传习所构建,不只是“非遗”的一种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真正发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作用,是科学、高效实现“非遗”保护与保存的重要新途径。

  • 盐城非遗数字化与传承对策研究 2020-06-0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人们所忽视,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盐城非遗现状考察,遴选出5-6项代表性非遗项目进行创新设计,并将其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同时提出传承对策方法,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盐城非遗档案和资料库,促进盐城非遗产项目的发展,从而推动盐城区域特色文化及科技智库的建设。

  • 非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三维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2020-06-01

    我国是地大物博的多人口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且拥有较为长久的发展历史,积累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也有着属于该地区的民族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古人留给现代人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非常多的,当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也有着许多需要进行保护以及推广的遗产。本文对运用三维数字化技术对非遗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发展探究。

  • 潮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潮绣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妙绝伦的刺绣手工艺需要在当今时代继续传承下去,亟须找到符合当下审美的文化载体。当前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文化活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非遗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都差强人意,传统手工艺不再是关注的重点,处于后继无人的现状,这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发展是致命性的。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运行数字化保护模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倾向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热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精美的传统文化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 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与传播现状研究 2020-06-01

    数字化是实现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能够流传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贵阳市在非遗数字化传播方面不断探索,初显成效,但对于数字化尚处于由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初步研究。本文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对于贵阳市非遗数字化传播路径采集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如何应对当前贵阳市"非遗"数字化采集传播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 数字媒体艺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我国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民族的象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很有必要。为实现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除了要提高保护意识、落实行动之外,还要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积极吸取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保证我国民族文化得到弘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出更加强大的魅力。

  •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影视中的传播效果研究 2020-06-01

    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就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佼佼者,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种类较多、涵盖范围广、特色鲜明,无论是发展空间,还是资源内涵均较大。在数字影视技术的推动之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又有了更多样化的表达途径,让更多的人知晓了赣南客家非遗文化。本文首先阐述了赣南客家非遗文化遗产发展概况,其次,分析了数字化影视传播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优势,同时对应用数字化影像进行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传播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中的问题及对策 ——以寿州窑为例 2020-06-01

    为了进一步做好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按政策—资金—知识产权—标准—技术的顺序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寿州窑的数字化保护进行了一番梳理,结合近年来各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得失经验发现以下问题:政府指挥协调工作有待加强;资金筹措困难、知识产权保护不完善;标准化建设的缺失;技术手段选择问题。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参与积极性;合理筹措使用资金;推进知识产权法规的完善,确保各方合法利益;建立合理高效的标准化体系;选择合理的技术路线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