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198)
新闻(3)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198)
学术交流(2)
政策法规(1)

共检索到 201 条数据

  • 高职现代职教课程《民艺鉴赏与制作》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民间艺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基于此,课题立足高职院校,以非遗名录中的齐鲁民间艺术课程开发、建设为切入点,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建设现代职教课程平台《民艺鉴赏与制作》,通过现代职教平台等数字化技术将齐鲁地区优秀非遗、民艺呈现出来,形成系统化、数字化网络课程,促进齐鲁非遗、民间艺术与高职教育、现代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让高职院校肩负起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助力非遗传承、创新发展。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以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会为例 2020-06-01

    信息技术与内容的变化,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加强文化保护有了更有效手段。我国要注重发挥出现代技术的作用,为传统非遗文化项目提供有力保护,加快文化的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入探索与分析,尤其是要注重引入数字化保护方法。本文首先简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发挥出数字化保护措施的作用。

  •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研究 2020-06-01

    黑龙江省土地面积幅员辽阔,有多个民族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产生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黑龙江省有联合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7项。对于这些宝贵资料,传统的记录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现状及存在特点的分析,找出目前在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数字手段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对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路向提出一些设想,以期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新的、更有效的保护方式。

  • 苏北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2020-06-01

    苏北地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相对丰富和集中的地区,非遗项目的保护具有很好的区域共性,开展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是苏北五市继成立非遗保护联盟后的又一项推动非遗保护的重要工作。本文在分析苏北非遗资源的基础上,探讨了苏北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路径,以期为苏北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浅论非遗背景下的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是我国古老的地方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背景下,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西二塘长工山歌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本文将对非遗背景下江西二塘长工山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 试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 2020-06-01

    目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现在各级政府科学规划,出台了系列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已着手实施;企业应时而动,将非遗"数字化"建设纳入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运营流程;高校积极参与,致力于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但工作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缺乏上级管理部门指导及足够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乏力,相关数字网站建设相对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开发的专业人才匮乏,基层工作人员技能尤为偏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开发的科技技术以及先进设备缺乏。要改善这些状况,有必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职能部门建设;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库;积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博物馆;提升基层工作人员技能;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 河北省非遗数字化创新平台建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所关注。河北省是文化大省,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非遗的推广,让更多人知道这些非遗项目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能否寻找到更有效可行的措施就在于要紧跟时代需要,观察时代发展潮流,抓住时代脉搏。这是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数字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正是一个非遗推广的绝好机会,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逐步了解河北省非遗项目。如今,物质需求得到高度满足,文化精神需求日益增高,这是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适合做文化推广的时代,更是一个文化信息数字化推广的时代。

  • 论非遗语境下的数字文化空间——以北川羌族自治县数字文化馆为例 2020-06-01

    文化空间作为近来学界讨论较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不断丰富的基本定义外,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的基本特点也在被不断地拓展和深入.在非遗的特定语境下,文化空间更多的是强调特定时间与空间中的多个相互关联的非遗本体的相互关联和密不可分.本文结合信息化社会下的文化传承方式,认为把非遗从单一传播保护向多元化传承、主动式创新转化,是目前非遗传承的首选方式;即采用数字化应用的手段,把非遗相关内容通过建立资源库等方式,创建新型数字文化空间,让非遗的文化空间场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通过自媒体最终实现多元化的保护与传承.